儒林外史内容简要(关于儒林外史简短资料50字)
admin
2023-01-20 08:45:01

1.《儒林外史》的内容简介一定要短

儒林外史的内容介绍《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2.《儒林外史》主要内容 简短一些大概50字

《儒林外史》,中国清代章回小说、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全书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所作),约40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花了他十几年的时间完成。

描写了康雍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令人“百读不厌。”

《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 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捉刀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 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

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着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 扩展资料: 取材 儒林外史中有不少是史实,其中人物有真实存在过的。

如写“王冕画荷鬻钱养母”,其中主角王冕是真有其人,其事也是真有其事。 季羡林指出《儒林外史》第八回的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与尤侗《艮斋杂记》、褚人获《坚瓠集》十集卷一中袁箨庵的故事雷同。《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写的女诗人沈琼枝与《随园诗话》卷四雷同。

《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与《酉阳杂俎》卷一雷同。 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蜕尽“话本”文学痕迹的长篇小说,由一连串短篇、中篇性质的“段落”连缀组合而成。

每个段落有大量精彩情节,全书主题明确,“虽云长篇,形同短制”。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中的杰作,运用讽刺文学的手法,对当时传统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以至官僚政治、社会风气、人伦关系、风俗习惯等等,作出无情的抨击和揭露;嘻笑怒骂,淋漓酣畅。

《儒林外史》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深刻地反映人性,取材于耳闻目见的实际的日常生活,是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扫过去小说中那些神鬼的荒诞,玄虚缥缈的奇谈以及因果轮回的迷信。书中成功地刻画出许多鲜明概括的反面典型,和一些正面人物,提高女性地位(如第37回)。

作者把希望寄托于古代的“纯儒”,有“恋旧”气味。 《儒林外史》长于描写人物心理,往往通过同一人物的矛盾言行,展现其虚伪与矫饰,并善于使用带讽刺的夸张手法,描绘人物的过分言行,暴露他们的丑态,又长于以人物与人物作对比。

小说文笔生动,语言洗炼,鲜用土语方言,是国语的文学,善用口语,切合人物身份,语汇丰富传神。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

特色是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胡适指出,“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

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

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

刻本与真伪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1750年)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金兆燕官扬州府学教授时,将《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争传写之”。

这个刻本,今已失传。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年)镌刻的卧闲草堂本。

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分的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3.谁有《儒林外史》的资料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

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

4.儒林外史的最简单的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

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

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5.儒林外史主要内容50字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元末时,诸暨县一个村里有个叫王冕的少年。

他天性聪颖,不足二十岁就精通了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各种学问。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和一件极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之时,便以牛车载了母亲到处玩耍,尽享天伦之乐。

知县派人请他出山,他辞别母亲,离乡背井而去;朝廷遣官来召,他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下。全书借王冕的一生引出一大批儒生来。

周进屡试不第,在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一所蒙馆教课糊口。新中的年轻秀才梅玖当面嘲弄他,举人王惠轻慢他,荐馆的夏总甲嫌他不常去奉承,村里人也嫌他呆头呆脑,他眼看连这只破“饭碗”也端不住了,只能跟着姐夫金有余去卖货。

一次,偶去省城“贡院”,他触景生情,只觉无限辛酸,悲痛不已,一头撞在号板,顿时不省人事。众人不忍,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入场应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谀拍马且不说,他居然自此官运亨通,三年内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他吃足科举之苦,当了权后总要细细看卷,以免屈了真才。老童生范进,应考二十余次,总是进不了学。

此番应试,适逢周学道主考,出于同病相怜,拟将范进取为秀才。范进求官心切,不顾岳父胡屠户的臭骂,继续又去城里参加乡试,谁知中了举人。

范进得知中举消息,欣喜若狂,两手一拍,不省人事,被他岳父一记巴掌,方打得醒过神来。从此,范进家不是亲的来认亲,不是朋友的来认作朋友,有送田地的,有送店房的,有投身为仆以图荫庇的,趋炎附势,不一而足。

三两个月光景,家奴、丫鬓都有了,钱、米更不消说,不料乐极生悲,老母欢喜得一下子有口气没上来,命归西天了。而“七七之期”一过,他便急着和张举人一起奔赴各地去打秋风了。

严贡生是个品德恶劣的儒生。他霸占穷人的猪,赖掉船家的工钱,还欺负守寡的弟媳,强送儿子“过继”给弟媳,夺得其弟严监生遗产的十分之七左右。

他的德行还比不上一个唱戏的优伶。鲍文卿和倪廷玺两人虽是戏子,但廷玺过继给鲍文卿倒是出于真心。

倪廷玺改名鲍廷玺后,甚是聪明伶俐。他乘杜慎卿做胜会之机,请求赐些银两,让他拉扯一个戏班子起来。

杜慎卿将他介绍给堂弟杜少卿,从少卿那里得了一百两银子,他便自去搭班营生了。杜少卿为人善良、正直、慷慨。

他家的娄太爷有病了,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当了予以接济。

最后,他终把田产卖光,以卖文为活,但却“布衣蔬食,心里淡然”。住在南京的时候,他居然一手携着妻子,一手拿着金酒杯,不拘形迹地去游清凉山,使一路游人不敢仰视。

有一个叫沈琼枝的,视富贵如土芥,宁肯刺绣卖字为生,就是不肯给盐商做妾。少卿获悉以后,极为赞赏她的反叛性格,与她结为知己。

杜少卿鄙视功名利禄,但他虔诚地信奉儒家的礼乐教化,曾与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人一起,用古礼古乐祭祀“先贤”吴泰伯。

6.简要介绍《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作者:(清)吴敬梓 一、《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用小说的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八股取士制度下的社会状况,以此说明八股制度是造成官场腐败,社会风气堕落的直接原因。

具体到作品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或讽刺,或赞扬,来表明这种主题的。1、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耗尽了大多数士子一生的精力,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是非道德观念,知识贫乏,精神上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

(考取八股前的士子们) 2、展现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考取八股后的士子们) 3、还描写了一些招摇撞骗的假名士。

(八股考试彻底无望者) 4、讽刺了士子以外的普通人,说明功名富贵不仅腐蚀了士子们,也对士子以外的广泛社会散布着恶劣的影响。5、作者倾心于两种人:一种是以杜少卿为代表的轻视功名富贵,襟怀淡薄,讲究品德、学问者;一种是以篇末“四大奇人”为代表的靠自己的劳动来生存的儒林之外的人。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结构特色: 一)讽刺手法:1、“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的“史笔”法。2、鲁迅先生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

具体应用的方法有:2)把一个人物前后相反的语言和行为相对照,使读者看清其真面目。3)描写某个人由于认识上或品质上存在着缺陷,对自己的真实处境很不了解,盲目地去干一些对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事。

他的行动越积极越认真,讽刺效果就越强烈。4)让反面人物一本正经地讲假话或讲大话,但轻轻一笔点出漏洞,或者突出其最荒谬之处,使读者很容易看穿,不觉会心而笑。

5)让反面人物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或者陷入困境,当场出丑。等。

二)结构特点:1、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 2、书中每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既不同于《水浒传》中较长的人物传记,也不同于《西游记》中那种展示事件全过程的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或爆发点,经过作者的精雕细刻,很容易显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之间,虽然缺乏紧密的联系,但也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起来的,作者是在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对所有的人物和故事做了安排。

7.对儒林外史的评价,简单一些

《儒林外史》的评价: 1、清代文艺评论家张文虎:《外史》用笔,实不离《水浒》《金瓶梅》,魄力则远不及。

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2、近代文学家鲁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3、近代文学家胡适《吴敬梓评传》: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

4、近代文学家茅盾: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扩展资料:后世影响: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

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清代吴敬梓创作长篇小说)。

8.《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证A500ETF摩根(56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摩根(560530)涨1.19%,报1.106元,成交额...
A500ETF易方达(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易方达(159361)涨1.28%,报1.104元,成交额1...
何小鹏斥资约2.5亿港元增持小...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8月21日晚间,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联...
中证500ETF基金(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500ETF基金(159337)涨0.94%,报1.509元,成交额2...
中证A500ETF华安(159...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华安(159359)涨1.15%,报1.139元,成交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