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事件是那些大概率将发生的风险事件,这个词出自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
类似“黑天鹅”是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通常来说,灰犀牛事件在发生前期其实都有一定征兆,但是前期都被忽视了各种可能引发灰犀牛发生的小事件。
特朗普上台后更是直接退出了《巴黎气候协议》,而据《美国科学院院报》研究,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美国约1400个城市在2100年或将被淹没,这意味着很多人将流离失所,但是仍然很多国家为了发展并没有进行碳排放地控制。 扩展资料 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之由来: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
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简单的抉择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两个特点的事件: 第一,它具有意外性。 第二,它产生重大影响。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我们的历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通常都不是已知或可以预见的东西。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
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其扑倒在地。
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
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灰犀牛事件。
谓“灰犀牛(The Gray Rhino)事件”,是指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性危机,诸如房地产泡沫、水资源枯竭和汶川大地震。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惹怒,在直线奔来、重达两三顿的灰犀牛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石化掉,危险不言而喻。
早在2006年春,美国“次贷危机”就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8月便席卷欧美、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此时,美联储开始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似乎得以“维稳”。
2008年8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15日,华尔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涉案金额达6390亿美元),并迅速在全球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2012年3月,雷曼兄弟被迫宣布进入清偿阶段,百年老店关门大吉,“次贷危机”的真正高潮终于来临。人们对灰犀牛事件的威胁一般如何反应呢?作者将其归纳为五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认,人们总是被理想化的良好愿望所绑架,所谓“不至于吧”;随后就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未来。
第三个阶段必须要做些回应了,但往往演变成具体对策层面的争论不休。贻误时机后的第四个阶段只能带来恐惧,最后一个阶段自然就是崩溃。
所以真正的危险未必来自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只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以及随之而来的应对失误。
“灰犀牛”指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
拓展资料:“灰犀牛理论”由米歇尔·渥克提出,指的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该理论认为,灰犀牛事件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源自人们面对“灰犀牛”时五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是本能的否定,第二阶段是得过且过,第三阶段是尝试去回应,第四阶段是惊恐,第五阶段是崩溃。
灰犀牛理论描述的是决策者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即使拥有海量信息,仍然有很大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甚至海量信息本身会给决策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简言之,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本身并没有改善决策的质量。
“灰犀牛”与人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一样,“灰犀牛”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外被提出并应用也是近几年的事。
2013年1月,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论坛上,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立刻触发社会学界尤其是人类决策与判断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2015年,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可比基于渥克的提法,首次发表了系统阐释“黑天鹅”到“灰犀牛”趋势演变的论文,该文在国外刊载后被翻译引进,这也是“灰犀牛”首次出现在中国大众视野。
随后的2016年,渥克经过整理和研究,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既往认知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渥克提出,“灰犀牛”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会对我们心理和情感造成冲击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上,因此没能注意到那些发生概率极高、应该提早预防的事情。如果我们正在寻找的是“黑天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灰犀牛”。
“黑天鹅”可怕,“灰犀牛”也可怕。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忽视,错失最好时机,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身躯庞大,给人一种行动迟缓、安全无害的错觉,从而时常忽略了危险的存在——当灰犀牛被触怒发起攻击时,却会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最终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灾难。“概率大、破坏力强是‘灰犀牛’事件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灰犀牛”事件的风险其实很容易被发现,却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忽视,或者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来认可或接受,以至于错失了最好的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时机,最后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曾刚指出,从国外经验看,“灰犀牛”事件往往都是破坏力极强,一旦发生,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
这一方面是因为“灰犀牛”风险的形成往往牵连甚广,要有效防范,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和推动,在制度惯性之下,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存在偏向性,容易低估风险,对即将到来的祸患视而不见,贻误了最好的危机处理时机。“黑天鹅”很多,“灰犀牛”也很多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在很多人看来,这场以雷曼兄弟突然倒闭为标志的风险事件是不可预测的“黑天鹅”,而现有的很多证据表明,源于美国“两房”(房地美、房利美)危机的风险,早已被频频预警,却被大多数人忽视。2000年起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攀升,在2007年达到总贷款的50%。
2004年起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升到5.25%,房价终于在2006年底止升回落,刺破了房市泡沫,并触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而早在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警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2007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2008年1月,达沃斯论坛的风险报告指出,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流动性资金紧缩和居高不下的油价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推高了经济崩溃的风险性。
这期间的先知先觉者并不在少数,圣路易联邦银行总裁威廉·普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议员理查德·贝克都曾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现大问题,但直到2008年“雷曼时刻”,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类似的还有卡特里娜飓风事件。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首次从美国佛罗里达登陆,29日再次登陆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给新奥尔良市造成了极大破坏,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当年1月,市政高官就已看到了一份详尽的灾难预防计划书,飓风到来前一个月还召开了关于飓风准备工作的研讨会,但政府推迟了飓风防御工作并拒绝采纳相关建议,最终飓风狂扫,造成巨灾。
渥克还认为,类似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这种突发事件,其实也是“灰犀牛”。从1977年起,航天飞机制造商就发现火箭推进器中存在一个设计缺陷,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进行发射,可能导致严重的风险,就在发射航天飞机那个早晨,几位工程师还提出警告。
但美国国家航天局没有理会这些警告,结果酿成悲剧。事后调查表明,只需要将发射调整到一个相对温暖的天气,所有损失都可以避免。
“黑天鹅”要防,“灰犀牛”也要防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事实上,作为不同的风险事件类型,“灰犀牛”和“黑天鹅”有区别更有联系,不能将两种事件完全割裂,要从偶然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背后,发现和防控必然发生的大概率“灰犀牛”系统性风险。防范当前金融风险,必须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
“**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表示,“黑天鹅”和“灰犀牛”都有。
谓“灰犀牛(The Gray Rhino)事件”,是指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性危机,诸如房地产泡沫、水资源枯竭和汶川大地震。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惹怒,在直线奔来、重达两三顿的灰犀牛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石化掉,危险不言而喻。
早在2006年春,美国“次贷危机”就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8月便席卷欧美、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此时,美联储开始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似乎得以“维稳”。
2008年8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15日,华尔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涉案金额达6390亿美元),并迅速在全球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2012年3月,雷曼兄弟被迫宣布进入清偿阶段,百年老店关门大吉,“次贷危机”的真正高潮终于来临。
人们对灰犀牛事件的威胁一般如何反应呢?作者将其归纳为五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人们总是被理想化的良好愿望所绑架,所谓“不至于吧”;随后就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未来。第三个阶段必须要做些回应了,但往往演变成具体对策层面的争论不休。贻误时机后的第四个阶段只能带来恐惧,最后一个阶段自然就是崩溃。
所以真正的危险未必来自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只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以及随之而来的应对失误。
与人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一样,“灰犀牛”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外被提出并应用也是近几年的事。
2013年1月,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论坛上,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立刻触发社会学界尤其是人类决策与判断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2015年,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可比基于渥克的提法,首次发表了系统阐释“黑天鹅”到“灰犀牛”趋势演变的论文,该文在国外刊载后被翻译引进,这也是“灰犀牛”首次出现在中国大众视野。
随后的2016年,渥克经过整理和研究,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既往认知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渥克提出,“灰犀牛”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会对我们心理和情感造成冲击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上,因此没能注意到那些发生概率极高、应该提早预防的事情。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如何预防:在每一次、每一组黑天鹅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危机。
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危机)的应对策略: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其次,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
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具体到中国市场,刘胜军建议,在“灰犀牛”日益临近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尽量保持手中的流动性,不要急于做房地产市场的"接盘侠",且要远离负债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银行股。第一,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
第二,踏空房地产大牛市的朋友们,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过来了,再继续坚持几年吧,千万别在泡沫破灭前冲进去当“接盘侠”。
上一篇:大理石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