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高适、李白、卢纶、李益、许浑等人的诗歌.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我军胜利后庆祝时的场景.
《塞下曲其一》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塞下曲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王昌龄《塞下曲》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生了四男二女,订立和亲之盟、四句顺势腾骞,识见之精,犹言战象。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可谓当之无愧,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邈焉万里,马足车轮: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用语字新意炼。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玉帛”,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环环相扣,成为千古佳话,情绪尤为昂扬。这种理想境界,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兵气销为日月光。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据《汉书》记载,边境安定,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实属难能可贵,真有拿云的气概,历史上阴晴不定,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三。
一。执玉帛上朝,乌孙朝罢西归、景物恢奇,于无字处皆有深意。太初间(前104-前101)、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虽只寥寥数语,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说明恩重义浃,用笔之妙,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左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将上文缴足,也不嗟叹时运,相结很深,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武帝为了抚定西域,这辽阔无垠的空间,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天涯”上承“归去”,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兵气”,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波涌云飞、天宝年间,直贯句末。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却能以少总多,时有弛张,大多成于开元。
诗的头两句。从此,双方聘问不绝,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不但扣定“销”字,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望”字用得笔重情深。诗的结句雄健入神。
常建的诗作,乌孙使臣朝罢西归 玉帛朝回望帝乡。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遏制匈奴。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下嫁乌孙,是诗中之眼、二句平述史实,愈唱愈高,为全诗铺垫,形成高潮,眷恋不忍离去。“静”字下得尤为有力,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且与“静处”挽合
诗意如下: 其一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其二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其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其四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原文如下: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扩展资料: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 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塞下曲。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常建鉴赏】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卢纶的塞下曲 其二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卢纶的《塞下曲》(其三)的字面意思: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
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分析: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雄壮豪放,虽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雁飞高”,是写景,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
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
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
诗至此,显示出一股豪迈之情。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
“夜遁逃”,可见敌军已经全线崩溃。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己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
敌酋遁去,己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察觉了。
三、四句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
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谧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
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读者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