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制度往哪里去傅国涌近些年来,学术不规范事件大量被揭发,学术规范问题不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且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
他说,自1999年以来,每年几乎都有一两起甚至多起知名学者犯规事件被曝光,剽窃花样五花八门,有抄袭整本书的,也有抄袭一篇文章的(当然,还有抄袭主要观点的);抄袭的方法也各显神通,既有一字不差地抄,也有改头换面、乔装打扮一番的;抄袭的渠道也是多元化,有抄国外学者的,有抄国内学者的。从“学术批评网”到河北的《社会科学论坛》,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这类学术失范、斯文扫地的现象,犯规者一旦被揭发,往往不脸红,反而是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辩护,抵赖者有之,以各种借口、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者有之,乃至反咬一口者有之。
一旦连教授辈(包括名流大腕)都可以不顾廉耻,理直气壮地干起抄袭、剽窃勾当,不怕为天下笑,不怕被曝光,上行下效,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研究生中蔓延也就顺理成章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为此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渠道,他们或明目张胆,或改头换面,复制、粘贴、拼凑,长袖善舞,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于无物,抄袭起来往往也是心无愧疚,如入无人之境,只要将文凭、学位混到手,便是万事大吉。针对这一状况,北京大学重拳出击,在去年下半年公布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中规定,本科生凡是抄袭论文、雇枪手写论文或者替别人当枪手的一律开除学籍,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高校对本科生论文作弊作出的最严厉处罚。
这一条例一度引起了争议,有人为此叫好,有人认为处罚太重。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北大这样享有盛誉的学府在对本科生学术失范施以重手的同时,并没听说对教授犯规有何有效的处置手段,未免给外界双重标准之嫌疑。
对抄袭论文的学生给予严惩,这在国外也是有的。2005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访问中国时就说,在美国学生抄袭要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在耶鲁,有可能停学一年,严重的就要被开除。
不过,他也指出,学术抄袭现象中国要比美国更普遍,他并且分析说:“其中有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学方法上更强调学生的记忆,这可能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抄袭现象。在美国,我们有这样的教育,即便是在初等教育中,学校就要求,只要你要引用别人的内容就要注明。”
(《新京报》2005年9月21日)然而,我觉得记忆式教学法并不是导致学术抄袭的重要原因,没有搔到真正的痒处。根本上说,还是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无论在价值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都存在着严重问题甚至缺陷,比如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将物质上重奖的激励机制和量化考评体系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即便是表面上的一片欣欣向荣,也只能是异化的“量增质降”,为个人利益计,缺乏自我道德约束能力的人就会犯规,以最简单的方式去换取更大的收益。
学术风气的败坏,单靠个人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只能依靠制度上的保障。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学术评价制度批判》(刘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就对当前我们在高校和各科研部门大力推行的定量化学术评价机制进行了犀利的批评,清楚地列举了学术评价定量化取向的八大弊端:一是激励短期行为,二是助长本位主义,三是强化长官意志,四是滋生学术掮客,五是扼杀学者个性,六是推动全民学术,七是诱发资源外流,八是误识良莠人才。
其结果是“导致大量无效劳动、重复劳动,催生大量无意义、低质量的学术次品、废品,筛选出来大量智力快感型和追逐功利型的学术人。”作者刘明不无沉痛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量化评价的尺度量裁之下,势必难辨真伪,误识良莠,这恰是其根本性、致命性缺陷所在。”
学术管理者们满怀希望依赖这一制度设计哺育出百千万个陈寅恪、顾准、吴文俊、袁隆平,而实践的结果可能南辕北辙,付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代价,所收获可能完全不相称。批评当下的学术评价制度,指出其要害所在,并不是这本书的重心所在,刘明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年过花甲,却激情饱满,他耿耿于怀的是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能否变得更加健全,保障、鼓励、发扬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真正激励每个学人的创造性,为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奠定根基,所以他把重点放在了探索出路上面,以大量篇幅再现了晚清民国以来我国的学术评价制度,这也是本书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重心所在。
没有人能否认,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出现了钱穆、李四光、竺可桢、陈寅恪、梁漱溟、华罗庚、梁思成、马寅初等一大批各个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作者追根溯源,对当年大学办学的理念、教授治校的实践、大学教员的聘任办法、学术研究的审查和激励办法、学术评议员和院士遴选的制度等,都作了全面的考察,查阅了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得出了客观、平实的结论。
此外,他还对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做了一番考察。作者所做的努力,也就是往前面看看,我们曾有过什么样的传统,往外面看看,其他国家有哪些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做法。
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往哪里去?面对这个问号,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
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
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
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
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
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
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
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
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
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
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
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
学术评价实际上就是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
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即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形式的评价方法,即游离于学术研究之外,客观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征和学术成果之间的形式联系,从而描绘出学术研究的形式化图景,从而达到学术评估的目的。这来两种方法显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内容的评价显然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评价,形式化评价本质上是基于内容分析的评价方法的一种工具和补充方法。
我以前的博士论文,评阅人就是根据我论文里的摘要写的,精炼一下就OK了。
评阅书里面应该有自己写的创新点,你可以参照写一下。leonshane(站内联系TA)首先对这篇论文进行简单概括,指出其主要线索:研究目标、方法、意义、创新等,然后指出一两个最大的问题,如果其问题的确是致命的话,那么久建议修改。
你写完你导师会帮你把关的,如果他不看,建议你申请换导师。
shuoyeb(站内联系TA)一、概况评价项目: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论文反映出作者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水平论文写作论文总体评价 二、综合所有评阅人对论文的学术评语 (选题的意义,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合理性及可靠性等)……三、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及意见或建议 1. 评议人认为第*章第*节****中有****的问题*****。
2. ……lbh535(站内联系TA)评审意见应点面结合。面就是总体概况,而点则至少体现评阅人有没有仔细看内容。
现在好多论文评审一审就是一大批,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评阅意见都写些泛泛而谈的东西,感觉评阅人就没太仔细看。qiuqu_200212(站内联系TA)建议答辩,然后简单写些评语即可。
k10001(站内联系TA)还有一段八股:论文表明,***在所研究领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博士论文学术水平。建议组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nono2009(站内联系TA)评阅表中有提示的,按提示要求的几项内容写评阅意见即可。songjm12(站内联系TA)好好阅读评审书前两页要求部分 写好评语就行了yuffey(站内联系TA)研究问题清晰不,研究目标明确不,方法得当不,结果明显不? 工作量饱满不,内容充实不?等等 最好的方法是,找个以前的博士论文,抄写抄写。
八股文~~。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