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为先 讨论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谈谈孝顺。
这可不是个容易对付的课题。"孝顺"与我们不得不采用的许多其他概念一样,难以用英语词语将它准确地翻译过来。
其意义也和我们所理解的大相径庭。汉语中还有不少包含这一意义的概念,其中与"孝顺"联系最紧密,也最常用的一个是"礼"。
为了对此加以说明,并为讨论中国人的"孝顺"性格提供一个背景知识,最好先引用卡莱尔先生的一段话(引自《中央王国》):"礼是中国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在我看来,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最合适、最完美的专著就是《礼记》。中国人的感情靠礼来满足;他们的职责靠礼来实现;他们的善恶靠礼来评判;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关系靠礼来维系——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礼来控制的民族,每个人都作为道德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人而存在,受家庭,社会和宗教等等多重关系的制约。
"对这段话,威廉姆斯博士的评价最令人信服,他说:"将'礼'译为'ceremOny'很不准确,ceremony'的意义太过贫乏,而'礼'不仅指人的外在品行,还包括支配所有真正的礼仪和礼貌的正确原则。" 翻阅一下"四书"和其他古代典籍,尤其是《孝经》,最容易让人确信,中国人十分重视孝顺。
目前,我们只关注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孝顺观,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孝顺的,孝顺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特性的。要切记,中国人的孝顺是多侧面的,并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或所有的观察家都能发现其实质。
1877年,在上海召开的传教士会议上,雅蒂斯博士宣读了一篇论"祖先崇拜"的论文。在这篇精心写作的论文中,他具体阐述了自己三十年来在中国的观察与经验。
在论文的开头,作者提出,祖先崇拜只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形式,接着又说,"孝'这一概念,容易产生误导,我们应当警惕,以免误人歧途。在我们了解的所有民族中,中国人是最不孝顺的,不服从父母,他们一旦知道了自己的需要,就开始固执己见。
"曾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的、著名的中国典籍翻译家莱格博士,则断然否定雅蒂斯博士的观点。他宣称,他在中国的生活经验与此截然相反。
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表明,人与人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就像两支温度计一样。要想获得正确、全面的观念,就必须将这些互相冲突的观点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长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如何正确听从父母的教育,我们把立即服从父母当成一条规则,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可是,这些不受约束或半受约束的孩子长大之后,情形就不再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了。
中国人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个比喻就是说,孩子长大之后,自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它也可能讲的是其他意思,但它确实为孝顺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这种现象似乎是由人们的孝顺观念、受教育的方式和各地孝顺的典型共同促成的。
《孝经》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还有一种最普通的说法:"孝为万德之首,其诚存于心,而不在行。
以行而论,世无孝子。"中国人还特别指出,任何道德缺陷都可追溯到孝心。
违背礼节是因为缺少孝心,不忠心耿耿是因为缺少孝心,不克尽厥职是因为缺少孝心,对朋友不忠诚是因为缺少孝心,临阵胆怯是因为缺少孝心。这样,孝顺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行为的范畴,不仅包含了行为的动机,还包含了所有的其他道德内容。
一般人认为,孝顺实际上是出于感激。《孝经》敕令章对此作了强调。
据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娩于父母之怀"。守孝三年似乎成了对父母这三年养育之恩的回报。
就是小羊羔吃奶时,还知道要跪着呢(羔羊,兽也,跪哺乳)!孝顺的人还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因为它是父母赐予的。不善待它,就等于忘恩负义。
孝顺的人,当父母在世时,要竭力服侍;去世后,要经常祭拜。孝顺的人,要继承父道,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明显有了错误,作子女的也可以努力促使他们纠正。威廉姆斯博士引用《礼记》中的一段话,可以为证:"父母有过,下气怡然。
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令人担忧的是,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可以完全不听父母的告诫,然而,就连在中国都很少听到这样的事。
在《论语》第二章,我们发现,孔子对孝作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解释也不同。
第一次是在鲁国一位名叫孟懿的官员请教时,他只简单地说了句:"无违。"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不违背",那位官员自然也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孔子和他的同胞一样,也具有"拐弯抹角的天赋"。
他并不亲自对孟懿作出解释,而是直到后来,他的弟子樊迟驾车送他时,才又重提这件事。樊迟听了,自然问他:"夫子,您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就抓住这个机会,作出了如下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毫无疑问。孔子希望樊迟能将这话转述给孟懿,这样,孟懿就会理解"无违"的真正含义了。
还有一次是回答"孝"意味着什么。孔子强调对父母要事之以礼,否则,只照顾他们的身体,就无异于把他们当成马、狗。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56个民族之间是和谐、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让56个民族联手牵手手相握,将心比心心相连,齐心协力向前进,共创美好明天!
以上、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意,这就是两的最有孝心的动物。
“首孝悌,次谨信”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孝顺长辈,也要谦让同辈儿的兄弟姐妹,就像孔融那样让梨;而且做人也要讲信用,说什么是什么。
还有两个孝顺的帝王:一个是舜还有一个是汉文帝。舜是因为他尊重父亲和兄弟,他的兄弟和父亲三番五次地要害他于死地,但他当上帝王时,不但没有报复他们,反而还封他的弟弟为侯。还有汉文帝,他母亲卧床三年,
他每次都亲尝汤药才给母亲喝,而且常常不睡觉,守在母亲床前。
古时候的帝王都可以做到孝顺,动物也能做到尊敬父母,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对我们严格,经常让我们学习,我们还不懂事地对他们大喊大叫。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2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对我说:“思宇,快学习去吧!都看了好长时间了”“快了,快了,在等一会儿”。半个小时又过去了,妈妈生气了,对我喊道“快把电视关了,非得等我打你去吗?”妈妈见我还是不动于衷,妈妈赶紧关上了电视,我生气的喊:“一天净学习,我都快成书呆子了。”过了一天,学校周考,一向考90多分的我,竟然考了80多分,我可终于知道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百善孝为先”,我以前对妈妈大喊大叫,对父母不孝顺,以后必须改正。现在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的孝。下次考试拿个100分,让父母高兴高兴。
浅谈“孝悌”思想的现代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于如何管好家庭,孔子提出了“孝悌”的思想。
一、何谓“孝悌” 所谓“孝悌”,指善事父母,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顺。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二、孝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对于孝是非常重视的。《论语》中就有19处出现过“孝”。
孔子在议论种种伦理观念中,第一议论的是“孝”,其次才是“仁”等。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的第一伦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与儿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间种种亲情中的第一亲情。
而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如舜孝感动天,遣神象助舜耕地,遣神鸟助舜除草。帝尧最后把他的地位禅让给舜的故事,有晋王祥严冬为母卧冰求鲤鱼,鲤鱼跃出河面的故事;还有三国孟宗为母治病在大冷天扶竹哭笋,笋破土而出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不足以全信,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孝道的崇敬。
有许多朝代也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希望借助孝道的宏扬,让社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所谓“E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一家公司求职,公司的社长(经理)审视了那位学生的情况后,突问:“你给你父母洗过澡吗?”学生茫然。
学生临离去时,社长说:“明天你再来,但一定要给你妈妈擦次身。”学生照办了,并被公司录用。
被录用时,那学生激动地对社长说:“在给我母亲擦身时,见母亲为我辛苦一辈子而导致身子干瘪时,我流泪了,过去我对母亲关心太少了,抱答太少了,感谢你给我上了一堂真切的孝心、爱心教育课。”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社会丑恶现象,不禁让人感伤人心不古,世道沉沦。
由此可见道德观念的树立是多么重要。而作为“百善之首”“百义之首”的孝就需要得到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不少地方启动了“孝心工程”,在一些学校中开设了“孝敬课”,如济南一中,东阳一中,上海二中等,这些学校规定,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每周周末为学生的“孝敬日”,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爱他人。
进而培养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的品德,效果很好。南京市教育部门还规定,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中小学生孝敬日”,并把它列入到精神建设体系之中,开展孝心教育。
由此可见,重视孝心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不有识之士的共识。 三、“悌”的现代意义 孔子重视“悌”,把它与“孝”字并提,他要求人们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的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见儒家将“悌”的意义看得很重。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密切得如手足。
所以人们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
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别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
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四、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我国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举世公认。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消极。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妻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就是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学习知识。”
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思想是如此地契合。从德育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爱”。
而孝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反映。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试问没有孝心哪来爱心。正因为接受父母养育之恩以及天地万物的滋养,人类才能生存在世间,若不懂得知恩报恩,岂非枉此人生?!为儿女尽孝要早,不论巨细,都能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
同时“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这种“博爱”没有原则性。
故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推而广之,由对家庭的尽伦尽孝上升为对社会尽职尽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残,救助贫弱,“爱”的教育由此不是水到渠成吗?!所以象孝悌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今自我意识特强的新一代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曾谈到:你看看孔子吧,他为什么不先教人学文而先要人孝悌谨信泛爱呢?为什么不先教人性道一贯而要人先学“三物”呢?像萝卜之类的蔬菜,即使是上智的人和老农,起初也不知这是可吃的东西;即使能从其形状、颜色推断它是可以吃的,也不知道萝卜的味道,必须亲口试一下才知道。
所以说,必须“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德育中的“孝悌”犹如智育中的“格物”,都是基础,都是前者的出发点。
东汉时期,被人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黄香很小就失去母亲,他学习刻苦,而且十分孝敬父亲,寒冬腊月,黄香总是先把父亲的席子暖一下,使父亲睡觉时不会觉得太冷,然后在去读书。
再炎热的夏季,小黄香为了使父亲不被蚊子叮咬,睡得更凉快些,就坐在床边,摇着扇子为父亲驱赶蚊子。2\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赫赫战功的陈毅元帅也留下一段佳话,陈毅元帅公务繁忙,很少有孝敬母亲的机会。
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正好路过家乡,就赶紧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当见到母亲瘫痪在床,小便不能自理时,陈毅争着去为母亲洗尿裤。
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2.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3.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7.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下一篇:关于耕耘的广播稿(耕耘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