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马钧制造了指南针、蔡伦发明造纸术、火药和毕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造纸术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 、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印刷术 中国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就已出现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业已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后,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复使用。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备现代印刷的基本过程——铸字、排版、印刷,比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制造的活字印刷工艺要早400年。继泥活字后,中国人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毕升 活字印刷 中国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就已出现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业已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蔡伦 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105)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具体的没有,火药三国时代开始发明,当时被用来当爆竹,到了宋代才被用来当作军事用.指南针也没有具体的发明者 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
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
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
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
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火 药 火 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因为是用硝 石、硫 黄和木 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 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 黄、硝 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 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 药的配方。
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 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 仗”,开创了火 药应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 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 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 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 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 药射出去烧伤敌人。
还有把火 药、毒 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 药装填在竹筒里,火 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 硝,引起筒里的火 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 药 火 箭。
以后又发明了火 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 器,是近代枪 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
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
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
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发明地点 洛阳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
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的4大发明中有3项与道家关联密切。
火药是中国道人炼丹时的“副产品”,活字印刷术源自南北朝时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是毕升发明的,由雕版印刷术改进的。而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则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自百度百科)。
指南针、造纸术、huoyao、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的进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yuanzinneng、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又彻底改写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何以总按捺不住改变历史的冲动 400多年前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为主总结出来的、不只“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还被世界范围广泛认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今日我国专家学者的手中就这样被改头换面了。
如此一来,不晓得是西人、前人的尴尬,还是国人、今人的尴尬。但是一个取向却异常明显,联系到一些专家学者热衷于考证李白、李清照等古人的“另类隐私”风潮,今日专家学者仿佛涵养了越来越强烈的改变历史的欲望。
历史是一种文化积淀与认识积淀,正因于此,在民间难免有约定俗成的部分。譬如之于诸葛亮,虽然我们多不相信有借东风的自然能量,但依然认可其是古人智慧的化身。
指南针、造纸术、huoyao、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由来已久,广受认同,即使在国外,其中任何一项也都是条件反射般代表中国的,已经成为基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现代代表符号。 69年前,钱穆先生就表达了对历史要抱以“温情与敬意”的信念。
在我看来,所谓温情,即是不宜轻易恶搞和颠覆;所谓敬意,应该包括对成就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基于其时代背景心存敬意。一定要以现代回视的眼光审视前人特殊背景下的“局限”,以丝绸取代指南针,则显得过于冲动、霸道甚至哗众取宠。
不妨以文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四大发明 分析之下不难发现,“四大发明”用展览的形式进行展示,将指南针、huoyao置换成丝绸和青铜,显然是出于更易于操作、展现和表达的原因。新“四大发明”展览的“始作俑者”估计也明晰这样的道理:各种文化遗产一旦开发不当,就会陷入纯粹功利驱动的恶性循环,使其传统内涵的灵气日渐销蚀。
而且,掠夺式的开发,往往会使这些文化遗产变成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对文化传承和发展来说,这都是大忌。 但对新“四大发明”展览而言,不宜简单地将其纳入这样的范畴。
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互动和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将“四大发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是对传统文化自掘祖坟的掠夺式开发,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重新解读和阐释。
原因很简单,新“四大发明”展览,在易于展示和更能清晰见证我们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脉络之外,还在于这样的展览,更容易通过“物语”表达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有效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步伐统一起来,使三者之间形成更强劲的合力场。 我们通常将韩国人近年来无赖的文化掠夺,解读为他们的“文化焦虑”或者是“文化自卑”心态。
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掠夺中,韩国人逐渐完成了对文化自尊心态的加强。这种文化强势心态的确立,和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巧妙地形成了某种潜移默化的互动。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让这样的诠释和解读,在不损害传统文化“精气神”的同时,使之有效契合当前的民族心态,使之有效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和谐互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四大发明的寡民心态 应该说,适度的迷恋于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并不是件坏事,但迷恋若是到了过度狂热的阶段,那么这样的民族心态就是不健康的,同时也是非常可怕的。
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布,总会有若干文化、科学方面的人士心有不甘,似乎不得到诺贝尔,就必然是中国的一大耻辱。这本身就是寡民心态的一种体现。
在渴求诺贝尔奖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仍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仍然陷于极度浮躁的文化心态之中,由于我们过去的历史与文化过于辉煌灿烂,让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沉浸于以往的光芒之中不能自拔,全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只代表过去,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代表着未来。 从这个意义看所谓的新四大发明,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种急于改变人们对于四大发明通常认识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可笑,同时也是非常肤浅的。
总是企图在新的或是旧的四大发明中找到某种支撑自己前行的文化意义或是历史意义,既是过度自恋的体现,更是缺乏信心的体现。 大国应该有大国的心态,从容、淡定、大气、优雅,但大国之民却必须拒绝类似于总要在以往的四大发明辉煌之中寻找支撑点的寡民心态。
总是纠缠于四大发明该是什么,或该有什么,这种小打小闹的行为或者带有炒作成分的行为,只能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浮躁之气。
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
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
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
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
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火药 火 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因为是用硝 石、硫 黄和木 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 黄、硝 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 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 药的配方。
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 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 药应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 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 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 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 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 药射出去烧伤敌人。
还有把火 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 药装填在竹筒里,火 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 硝,引起筒里的火 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 药火箭。
以后又发明了火 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 器,是近代枪 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
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
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
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发明地点 洛阳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
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
上一篇:科普讲座简报(科普培训简报范文)
下一篇:病理学总结(病理分析题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