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需要掌握拼读。随便在任何一种拼读系统中找一种学习即可。藏语拼读大约分为安多、拉萨、康巴三个系 统。安多和康巴音的拼读没有声调,较少连读变化,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拉萨音难一点。念熟藏文很重要,会念藏文根本算不上什么,念熟才能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
2. 接下来要开始学习文法了。初学者看不懂原版文法书,只能看汉文写的藏语文法书。有两本推荐《实用藏文文法教程》合《藏文阅读入门》。
3. 深入适合当作阅读藏语入门的书籍。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贤愚经》。
4. 最后提一下字典,你买这两个字典就可以了《藏汉大词典》《藏汉梵文词典》。
首先,纠正一下你的观点,西藏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藏语,只不过个各地方有自己的方言罢了。
其次,建议你学拉萨话,相当于是咱们的北京话,它是最接近书面表达的,一旦会拉萨话了,你到西藏各个地方,沟通、交流保证不成问题,要是在多康一带有事业,那得按安多话学习可能比较实用,不过书面表达基本一致的,学习一门语言,想彻底学好那得靠文字作为工具,才能学得快,学的准。初学藏文,比较简单,从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字母开始学起,都会读了,接下来学习,元音和辅音的结合,再接下来,就从三十个辅音字母里挑出五个前加、十个后加,上加、下架类的,并学习他们的结合,这里就比较麻烦,分类也比较多了,如果以上所说的都会了,基本能读所有藏文,接下来就靠背单词,学语法了。
QQ,948417771,有问题再联络。
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牵动着藏区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的脉搏,听广播、看电视,尤其是一些现代音像、通讯器材的使用,使得学习汉语文已经成为藏族地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而进藏工作学习人员如不学好藏话,闹笑话是小事,出了格犯了政策错误就成了大事。
很早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差异等多种原因,能进藏的人不多,进藏的也多是派驻西藏的官员或者经商做生意的人士,他们大都带着各自浓重的地方口音。再往后,来的人多了,人们带着各自的乡音到藏区工作。
最初,就连汉族本身互相交流都很难,就别说藏族老百姓了,更是不知所云。 到西藏工作的人们,刚开始学习和应用藏话时,通常是“汉话藏话加比划”,南腔北调闹笑话。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政府要求进藏工作人员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并要学习藏语文,为此还成立了藏干校,专门培训进藏工作人员的藏语文速成;同时选派一批批的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汉语文。可见任何交流,都是语言相通为先。
一时间掀起了互学语言热,许多人的学习精神传为佳话,也有因学语言不准确而闹笑话,甚至误会的。 藏语文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它已经相当成熟了,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语法规则。
就拿拉萨话举例,它以谈话对象的不同身份而使用不同的词汇,分敬语、非敬语(包括一般语、粗俗语)。而自称,无论藏汉语言,尤其是现代语中不用敬语。
汉语的动词不因人称而异,藏语对不同身份的人,必须使用不同的动词。 我们在澎波农场工作的时候,有一次队里的翻译讲了个笑话,说某个领导在大会开始时自己先讲了两句藏话开场白,本是为检验自己学藏语的水平,结果话一出口,全场哄堂大笑,他自己莫名其妙。
他是这样说的“额阿朗诵达诵达,切朗年达年达”即“我说说,你听听”的直译。在汉语这说法无可不可,那为什么令在座所有人笑得差点掀翻了屋顶呢?当时我们的藏语水平也是一般,所以没觉得好笑。
翻译大姐告诉说,错在他用敬语说自己,自称“额阿”(我),不该是“额阿朗”(第一人称尊称),而“诵达”(说)是非第一人称用动词,而且是敬语,就别说其它语言、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了。听她讲解后,我也差点喷饭,想着学语言不仅要大胆,还应谨慎,私下里还好说,大会上乱放炮,闹笑话还好说,出了政策的格就糟了。
什么事都是受过刺激能记得更清,能引出人的“为什么”。我们学藏话时纯粹是由于工作和生活需要,而且语言环境非常之好,周围没有几个会说汉语的。
由于先是听得懂再学着说,所以开始倒没出什么大笑话。由于初学纯粹是模仿,弄不清时态、主宾格、语序等,就学出错了。
一次一位阿加拉(对已婚成年女性的尊称),问我“上哪儿去了”,我回答说“汝卡了沁松”(去队部了)。汉语没错,但阿加拉抿嘴直笑,幸亏我俩熟悉,厚着脸皮追问她哪儿出错了。
她说“沁松”(去了)是你说人家(第三者),不能用于自己。当询问别人去哪里了时,你才可以用“沁松”。
一时间我还真迷糊了,也才知道藏语还有这许多说法!随着后来模仿语言学习的深入,藏语水平的提高,我终于明白了藏语动词比汉语还复杂,要掌握准确不下工夫不行,一味模仿也不行,要琢磨明白才是真正懂了,才能运用自如。二 《血对西藏说》的节选 绵羊“鲁”,山羊“热”,黄牛“朗果”牦牛“亚”。
犏牛叫“昨”骡子“扯”,毛驴“朋古”马叫“达”。狗叫“其”,猫“希米”,猪叫“帕巴”鱼叫“涅”。
“恰破”“恰母”公母鸡,生下鸡蛋叫“贡阿”。青稞酒叫“枪”,白酒叫“阿拉”。
麦饼叫“帕勒”,香烟叫“塔玛”。“帕勒岗波”是饼干,吸的鼻烟叫“纳它”。
“其日”就是水果糖,各种红糖叫“普让”,“切马嘎热”白砂糖,冰糖叫做“谢嘎拉”。每天吃的三餐饭,名字都是叫“卡拉”。
总起来,一句话,一切食物叫“萨亚”。 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星星叫“嘎玛”。
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山峰叫做“曰”,山中叫做“拉”。
坝子叫做“汤”,森林叫“薪纳”。盐巴“擦”,酥油“麻”,茶水茶叶都叫“恰”。
奶渣“曲热”酸奶“学”,一切***叫“俄玛”。面叫“出细”米叫“折”,糌粑还是叫“糌粑”。
萝卜莴笋和白菜,就和汉语不差啥。各种肉,都叫“夏”,柴禾“每薪”草叫“杂”。
军人士兵叫“玛米”,商人老板叫“葱巴”。学生叫做“洛扎娃”,学校学堂叫“洛扎”。
老师教员叫“格更”,尊称老师叫“更拉”。女人、妻子叫“杰曼”,男人,丈夫叫“确卡”。
叔伯“阿库”舅“阿香”,爹是“帕”来娘是“妈”,姐姐,大姐叫“阿价”,哥哥,老兄叫“觉拉”。妹妹、弟弟叫“我玛”,亲戚总称是“本家”。
此乃18陆军一名军官为推广藏语而编写的。没有基础发音部分,仅供临阵磨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