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答案补充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
元宵节灯谜
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
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
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协,也可使
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协,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
来深受群众喜爱。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瘐词。至于灯谜
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宋乾德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
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
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
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
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南宋杭州(旧称“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
用灯之先河。“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姑苏志》
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
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
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
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
谜”。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
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伶汉字的
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
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
相扣。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
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
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
事物名称等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
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 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
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
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
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
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
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
胜任。,你可以试下
灯谜也叫“灯虎”,是谜语的一种。
粘谜面于花灯供猜射,故曰“灯谜”。谜面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名称等。
灯谜的由来,要先从谜语说起。也就是说先有谜语后有灯谜,谜语古称隐语,又称廋(隐藏;藏匿)辞。
谜语是以某一事物 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 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射。 最早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后来成为文人游戏,化为诗钟、敲诗、文虎等多种形式,猜射诗句、典故等。
谜语源于汉代,第一部《隐书十八篇》诞生于汉代,东汉 蔡邕的“曹娥碑题辞”,南北朝鲍照的“井字谜”,初具谜语雏形,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是第一篇系统论述谜语的专著。 据 《世说新语》载,曹操与杨修都是猜谜的好手,唐代大诗人李白把谜 语引入诗歌,唐代还出现了第一本载谜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
到了宋代,才把谜语发展到张灯猜谜上。北宋时的元宵节,文人把诗 句制成谜条悬挂在灯上,称为“商谜”。
商是互相商讨之意,猜灯谜 又称“打虎”。 寓有谜语隐曲难猜,如打猛虎之难,到了明清灯谜又有了发展,出现了“谜格”,分为24格与36格,如徐妃格、增减 格、并蒂格、离合格等等。
所谓“谜格”就是对谜语猜射方法的一 种规范。用何种方法去调整谜底以猜射谜面,就称作什么格。
谜格一般都在谜面后注明,以揭示猜谜者。 我国灯谜在其历史悠久的发 展过程中,形成了数百种之多的谜格。
19世纪初期出现了不少谜社, 现在猜谜活动已影响到海外。
有一则民间故事: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 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
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像老鼠给猫捋胡子——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 烂衫的穷人,他则像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个叫李 才,后边那个叫王少。
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 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
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 银两。 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
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 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穷小子,给我滚! ”王少还没来得及辩 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 忙了一天。
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 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 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 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 命身后的账房先生念给他听。
账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叫:“好小子, 胆敢来骂老爷!”随即命家丁来抢花灯。
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 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是骂 谁? ”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
我这四句诗是个 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 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 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 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 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
以后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此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上一篇:岳阳楼解说音频(岳阳楼讲解稿)
下一篇:抗日题材稿件(抗日战争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