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方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战胜特大雪灾,我们都胜利地走过来了。这场抗洪救灾,我们依然在携力同心,同舟共济,形成强大合力。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发扬了军民团结、干群团结、党群团结的优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保证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送,使救援工作迅速取得进展,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场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动人画卷。
我跟领导到发生泥石流的河上参加被埋的货运车打捞,可以说在昨天一天的打捞过程中,没有一分钟是不惊险的,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军人气质,谁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真正目睹了什么是“惊心动魄”,什么是“不畏艰难险阻”,一整天我都在想:如果我是作曲家,我将用最动听的旋律谱写他们、如果我是诗人,我将用最美丽的词汇来描写他们、我是。。。。。。可我什么也不是,所以我只能在空间里,发哈感言!也真心的对那些战斗在抗洪一线的解放军叔叔们,致于最深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
在抗洪救灾中,不仅我们的子弟兵、我们的武警战士,每个党员,每一个群众,都行动起来。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军民坚守大堤四十多天,顶住了五次洪峰的冲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是由于有**的坚强领导,有抗洪抢险第一线数百万军民的团结奋战和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有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发展壮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建设起来的水利工程体系。我们的人民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军队经受住了考验。这充分说明,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一切风险的考验,不断夺取我们事业向前发展的新胜利。
给你一个范文吧,自己再修改下,不知能不能帮到你
你的了解整个防汛的过程,写上防汛的重要性,最好有防汛演习的照片录像等然后加以渲染就行了,比如随着汛期来临,安全度汛,迎峰度夏工作成为了XXX单位的重点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确保安全度汛,XXX单位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实战防汛演练。。。把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指挥领导等都写上,然后附上照片,最后写上XXX领导在结束后的总结,防汛演练圆满结束。
在防汛宣传中防汛演习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
报告会上听众被感动得流下泪水。
(记者 程永强 实习生 张友炳 摄) 刘志庚要求以抗震救灾精神促产业调整升级 东莞报业网讯 昨天上午,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第四分团7名成员到我市做巡回报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接见了报告团一行,赞扬7名成员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行为体现了民族精神。
刘志庚指出,东莞要学习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应对今年以来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市领导黄双福、王道平、李秀冰、吴道闻、朱伍坤参加了接见并出席报告会。
报告团由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带队,东莞是此次巡回报告的最后一站。报告团7名成员分别是: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刁冬梅,广东检验检疫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何平,羊城晚报记者鲁钇山,南方医院护士陈佩娟,广东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副处长张晓伟,南方电视台记者王书广,广东省边防总队七支队九中队中队长谢云华。
“什么考验最能考验人?是生死的考验。”在接见报告团成员时,刘志庚说,“你们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爱心,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这种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刘志庚表示,现在东莞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刻,对我们也是一场考验。要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做好映秀的对口援建工作。
结合东莞实际,刘志庚指出,“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应对今年以来国内外的经济不利环境,做好东莞市的经济转型工作,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们还要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国家举办奥运会、东莞申办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以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工作的动力。”
报告会正式开始前,全体参会人员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1分钟。各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为抗震救灾所付出的艰辛。
报告团成员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赢得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报告会最后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结束。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的答案的人才会多,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相管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针对集镇区域面积广、小水电站多、防汛任务重的特点,积极利用农民信箱、广播、黑板报等进行防汛宣传,提高群众的水患意识;落实专项防汛资金,添置锄头、畚箕、编织袋、雨衣、雨鞋等防汛物资,落实防汛值班制度,切实作好防汛工作。
二加强防汛培训,组建抢险队伍。全镇山塘水库多,为提高水库巡查人员的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开展了全镇山塘水库大坝巡查员业务培训,并组建了抢险应急小分队;编制并上报东坑水库应急预案,明确水旱灾害的防范和处置程序。
三加强监督检查,落实防汛责任。强化行政首长责任制、水库负责人责任制等防汛工作责任制,成立以镇长为所长的防汛指挥所,加强防汛工作的监督;组织镇水管员和水库巡查员开展对水库电站大坝的巡查,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防汛指挥所人员和巡查员的工作职责,确保水库电站安全度汛。
四注重规划,把好防汛工程的质量关。 (仁川镇 陶新兴 韦相斌)。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
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
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经批准,5月13号,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要知道。
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
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
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雨中发回了我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
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的视线。
5月14号,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
而这条路原本只有7、8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是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展不开。
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出主意,怎样才能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 在灾区的人民处在惊恐与悲伤中的时候,特别需要鼓起勇气,在废墟上没有比活着把人救出来更让人振奋的了。
5月14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我想虽然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但电视机前有无数的人关心着她注视着她。
我想让他们看到:坚持,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获得重生!我向现场的领导建议直播救援过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他们的心通过我们的直播与灾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一片废墟有三层楼高,里面充满了空洞和尖利的钢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整个直播过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个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说不能动。
四川台的摄像张业伟在黑暗中拍摄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紧盯着寻像器里的画面,余光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根本顾不上脚底下。在起吊一块水泥板时,我们脚下的断梁被拉动了,原本安全的地方变得很危险。
但消防官兵继续救人,我们也继续报道,没有人离开。战士们紧张有序又小心翼翼,我们的镜头尽量地靠近跟随。
几个小时后,受困者终于被抬出来了,她活着!现场一片欢呼声,我的耳机里也传来北京演播室里的欢呼声。我知道,电视机前守候的人们也会欢呼。
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本。 5月15号,我们跟着部队徒步奔向震中,因为两件事情要让观众搞明白:第一,震中的乡亲们情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二,进去救援的战士们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行进的路,有时候我觉得比在珠峰还难。
那不是一条安静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滚石区,我们刚通过不久就再次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我们经过的道路。
我们没停下脚步,边走边拍。 经过不停顿的9个小时,我们紧随部队到达漩口镇,那已经是5月16号的凌晨一点。
紧张、饥饿、劳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着里面的消息,我们立即投入采访工作。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根从废墟里捡来的木头蒙上一块塑料布就是帐篷了,外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块牌子:漩口镇党委、漩口镇人大、漩口镇政府。
旁边,战士们已经展开了救援,当地的乡亲们给部队送来了他们仅有的蔬菜。那场景,在我的头脑中定格了,那画面让我震撼:灾难降临了,但我们有党在、有政府在、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们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
我要用这个画面把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全世界。 5月17号,我们进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岛"耿达乡。
面对满目疮痍,无论谁到现场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可当问到受灾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有一位受灾的群众对我说:"给我们送点玉米种子来吧,赶着现在种下去,秋天我们就有吃的了。
"那不是一句当时就会让人热泪盈眶的话,却让我心里反复回味。这就是我们最质朴的乡亲,遭受了那么大的灾害,失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们想要的却是种子!种子不就是希望吗?这就是我们那么多人奔赴灾区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这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坚强! 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真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静。
其实我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