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区扶贫办关于如何扶持牧区中小户脱贫致富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扶贫办《关于对如何扶持牧区中小户脱贫致富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办及时下派2个工作小组,深入巴音胡硕镇9个嘎查村,走访调查了60余户中小牧户,听取了广大中小牧户生活状况介绍及脱贫想法。
结合管理区实际,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巴音胡硕镇下辖的9个嘎查村共有贫困户803户2339人,占管理区农村牧区人口比例为22%。此次调研走访的60余户中小牧户中,人均草场面积258亩,户均426亩。
饲养牲畜共计3800余头只,其中:羊3600余只,牛200余头,人均19头(只)。除7户住房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坯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
2007年度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多为牧业收入,近三年来,因受旱灾影响种植业无收益。2008年初,我办及时将因灾特困户607户1425人纳入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了特困家庭基本生活稳定。
二、近三年扶贫项目情况 一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2005—2007年,共对管理区巴音胡硕镇3个嘎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3万元。 二扶贫项目效益情况 整村推进方面。
2005—2007年,在整村推进项目中,累计购进基础母畜2529只,扶持贫困人口177户628人,户均扶持母畜12只,人均4只。当年人均增收300元左右,扶持后与扶贫前人均800元左右相比提高了2倍。
贫困农牧民80%的生产资料、农牧机械得到更新和改善。 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
2006年,我地实施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计培训农牧民200人次(其中:化工38人,美容美发46人,汽车驾驶69人,电气仪表18人,厨师15人,平面设计14人)。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文化技术水平,为转移进城务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训后的90%以上农牧民通过向二、三产业转移,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三、对扶持中小牧户致富的措施 一调整养殖业结构,实现“减羊增牛”及“多种养殖” 巴镇9个嘎查村草场面积共有65万亩,适合放牧草场54万亩,人均仅160余亩。
由于草场退化及禁休牧政策的实施,“减羊增牛”成为目前重要的扶贫之路。走访的大多数牧户认为,人均草牧场只有200余亩,养羊收益渐少,调整养殖结构势在必行。
由于多年自然灾害,目前自备资金不足,受扶持愿望迫切。在这方面,巴镇霍伯尔钦乌拉村的牧户郭凤云深有感触,2007年,他将自家100多只羊全部卖出,利用这部分钱购进20头牛,当年收益虽少,但2008年初已接犊11头,估计年内收益将达4万余元。
以往每年他家羊的净收益只有1.5万元左右。比较来看,饲养牛成本低,短期效益虽不明显,但有持续增收潜力。
面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一部分牧户及时调整了养殖种类,在养牛、养羊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养禽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巴镇9个嘎查村共养鹅5.8万只,涉及13户农牧民,鹅的死亡率在15%左右。
在实地调查过程了解到,养鹅基础设施差,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均是导致鹅死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村民购进雏鹅时,未与销售方签订单,鹅的出栏周期为4个月,销路问题须提前解决。
在与温都尔敖包村及舍伯尔图嘎查负责人交谈时,他们结合村嘎查草场退化严重且水滩少的实际情况,想联户集中养猪。 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管理区耕地以黑钙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结构良好,腐殖层厚度40cm-60cm。
为切实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使之得以休养恢复,建立人工饲草料地是扶贫开发可选之路,而水利设施是建立人工饲草料地的必备条件。由于地下水埋深往往超百米,工程投资大,需要扶贫投资给予补贴,以利于调动广大中小牧户加快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建得起,发展种植业用得上。
目前,巴镇九个嘎查村均有一定数量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各村民也有自耕地,发展订单农业前景看好。走访调查中,霍伯尔沁乌拉村、德勒哈达村均想规模种植马铃薯、胡萝卜,发展订单农业。
霍村现有耕地8000多亩,滩地占30%左右,完全可以形成规模种植。德村有移民时耕作的高产饲料地,具备种植马铃薯、胡萝卜的条件。
但目前两村迟迟没有实施是因为建设水源井缺少资金,实现浇灌尚不具备条件。 三切实转移牧区人口,实现农牧民增收与环境改善“双赢”目标 在入户调查走访过程中,巴镇9个嘎查村中,已有360余户1100余人转移进城。
自然环境差及人均资源相对少的霍伯尔沁乌拉村、舍伯尔图嘎查、温都尔敖包村、呼仍陶勒盖村、有近40%的村民已转移入城,多转向巴镇、锡市、霍市、赤峰市。上述村常住人口中,仍有近10%的村民有转移愿望,且多以20—40岁群体为主。
做好转移农牧民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能力,才能实现农牧民增收与环境改善“双赢”目标。 四、扶持牧区中小牧户脱贫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与监察力度。
如今,广大农牧民对禁休牧政策已家喻户晓,但对管理区农牧民转移政策还处于稍有了解,不甚明确状态下。加强此方面宣传力度,通过入户宣传,选树典型的方式,宣传鼓励广大农牧民转移出居住地,入城谋发展。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
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蒋昌盛如何在新形势下,当好一名村干部,从所处的地位形势、承担的职责和怎样干好工作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第一个方面:村干部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形势 作为一名村干部,如何找准自身位置,认清形势,我认为必须了解村干部工作的三性“重要性、艰巨性和有利性”。 1、找准位置,认识到村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豪感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由第一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村级组织的“核心”,责任大,担子重。由第二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实施者。
在村里,村干部既领导经济工作,又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党的建设,还要抓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由第三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领导一个村的核心力量是村干部。由于村干部在村级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广大农民群众形象地称干部为“主心骨”。
由此可见,村干部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2、分析不利因素,认识到村干部工作的艰巨性,增强危机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之农村村干部、村委会所处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村干部主观方面的因素,村干部的工作又是很艰巨的。
我认为村干部工作艰巨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造成的: 一是地位与任务的矛盾。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小到夫妻吵架,每一项工作都与村干部有关,每一项任务都要靠村干部消化解决。
这些工作,既艰巨复杂,又繁琐具体,有些问题和困难由于受村干部地位的局限,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和克服。当工作遇到重大阻力时,往往束手无策,每当要完成计划生育、各项上交等重大、急难任务时,村干部往往只得采取强硬的简单粗糙的办法,搞得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工作吃了苦,得罪了人且不说,甚至连家庭人身财产的安全有的受到威胁,遭到报复。
这种地位与任务的矛盾,职责与职权的反差,从客观上制约了村干部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对象与手段的矛盾。
村干部工作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群众。大家知道,过去,在村务管理上,一般是村干部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群众对村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性,“干部一声吼,群众跟着走”,村干部有威信有威望。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各种各的田,生产经营、分配都由自己决定,对村干部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一些村干部在生产指挥权失落的同时,也失却了引导组织农民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工作中的难度很大,加之,农民群众(包括党员)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对村干部的管理、教育漠然置之。
一些人“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不交水费气死你,有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了就骂你”,给村干部开展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使一些干部感到“行政命令不行了,思想工作失灵了,经济调动没钱了,法制管理没权了”,“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这就造成了落后的管理手段和复杂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与复杂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村干部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是政策与工作的矛盾。党的农村政策,是村干部发挥作用、做好工作的基本依据,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些政策的不适应性和难操作性。
如“七不准、八不准”“几到户、几公开”、“村委会选举委托投票不得超过2人”等规定,这就产生了政策与工作的矛盾。从而使村干部常常处于困惑之中。
有的观望、徘徊;有的急抓一把,急功近利;有的干脆放任自流,躺倒不干。这种政策与工作的矛盾,使村干部工作很难稳定有序。
四是素质与要求的矛盾。农村工作的发展,要求村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但是,村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不平衡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导致有些工作抓不实、抓不了、抓不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理论素养需要提高。
部分村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不读书,不看报。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对我国在农村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或动摇。
对此,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选派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区开办了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二是缺乏工作激情。
一些农村干部说“我们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不敢得罪人的太多,我们基层干部手中的制约办法少。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硬了,群众又骂是歪嘴和尚念经,是‘土皇帝’。
部分村干部和国家干部不一样,往上没啥奔头,对上别挨批评,对下过得去就行了;有的工作不敢碰硬,遇到。
下村帮扶的重点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困而贫,对当前农村来说,主要是因上学而至困,因生病而至困,这些都是燃眉之急,必须马上解决马上就要帮的;二是解困解贫,困一般都在边远地区,多是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出不去,组织其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就成了解困的金钥匙,这是授鱼还是授渔的问题,所以急者授鱼,经常性工作是授渔,帮助其建立销售渠道,并刺激其生产。慢慢的就会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组织形式如当云南台在电视上做的“第一书记”节目就是很好的项目策划。
一是,集合一批知名企业,出钱出力,并通过电视做公益,宣传企业形象;二是组织一个区域里所有的下乡挂职的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组织农户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并在其过程中发现必须立马帮扶的对象,组织供销与帮扶对接的定期现场会……
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蒋昌盛如何在新形势下,当好一名村干部,从所处的地位形势、承担的职责和怎样干好工作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第一个方面:村干部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形势 作为一名村干部,如何找准自身位置,认清形势,我认为必须了解村干部工作的三性“重要性、艰巨性和有利性”。 1、找准位置,认识到村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豪感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由第一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村级组织的“核心”,责任大,担子重。由第二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实施者。
在村里,村干部既领导经济工作,又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党的建设,还要抓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由第三句可以看出,村干部是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领导一个村的核心力量是村干部。由于村干部在村级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广大农民群众形象地称干部为“主心骨”。
由此可见,村干部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2、分析不利因素,认识到村干部工作的艰巨性,增强危机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之农村村干部、村委会所处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村干部主观方面的因素,村干部的工作又是很艰巨的。
我认为村干部工作艰巨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造成的: 一是地位与任务的矛盾。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小到夫妻吵架,每一项工作都与村干部有关,每一项任务都要靠村干部消化解决。
这些工作,既艰巨复杂,又繁琐具体,有些问题和困难由于受村干部地位的局限,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和克服。当工作遇到重大阻力时,往往束手无策,每当要完成计划生育、各项上交等重大、急难任务时,村干部往往只得采取强硬的简单粗糙的办法,搞得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工作吃了苦,得罪了人且不说,甚至连家庭人身财产的安全有的受到威胁,遭到报复。
这种地位与任务的矛盾,职责与职权的反差,从客观上制约了村干部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对象与手段的矛盾。
村干部工作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群众。大家知道,过去,在村务管理上,一般是村干部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群众对村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性,“干部一声吼,群众跟着走”,村干部有威信有威望。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各种各的田,生产经营、分配都由自己决定,对村干部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一些村干部在生产指挥权失落的同时,也失却了引导组织农民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工作中的难度很大,加之,农民群众(包括党员)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对村干部的管理、教育漠然置之。
一些人“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不交水费气死你,有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了就骂你”,给村干部开展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使一些干部感到“行政命令不行了,思想工作失灵了,经济调动没钱了,法制管理没权了”,“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这就造成了落后的管理手段和复杂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与复杂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村干部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是政策与工作的矛盾。党的农村政策,是村干部发挥作用、做好工作的基本依据,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些政策的不适应性和难操作性。
如“七不准、八不准”“几到户、几公开”、“村委会选举委托投票不得超过2人”等规定,这就产生了政策与工作的矛盾。从而使村干部常常处于困惑之中。
有的观望、徘徊;有的急抓一把,急功近利;有的干脆放任自流,躺倒不干。这种政策与工作的矛盾,使村干部工作很难稳定有序。
四是素质与要求的矛盾。农村工作的发展,要求村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但是,村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不平衡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导致有些工作抓不实、抓不了、抓不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理论素养需要提高。
部分村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不读书,不看报。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对我国在农村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或动摇。
对此,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选派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区开办了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二是缺乏工作激情。
一些农村干部说“我们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不敢得罪人的太多,我们基层干部手中的制约办法少。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硬了,群众又骂是歪嘴和尚念经,是‘土皇帝’。
部分村干部和国家干部不一样,往上没啥奔头,对上别挨批评,对下过得去就行了;有的工作不敢碰硬,遇到。
首先搞好各类政策文件、材料的归档整理。通过对文件材料的整理,你自己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熟练过程,争取做到本乡镇的扶贫数据脱口而出,县里的扶贫政策了然于胸,更高层次的文件也要有所了解。
其次要扎实走访。在乡镇,你应该不会单只是扶贫专干,一般还会要求驻村,如果真想干出点名堂,就算没有驻村,你也可以跟下村的计生、驻联村同事一起去走访的。由于你才接手,那一定要注意,到村上去走访,你只带了眼睛和笔记本,不要带嘴巴。(不带嘴巴是什么意思,请自行理解。)
最后,把一些现状(不显得抹黑你乡镇的)和工作亮点撰写成文发到你们县一级政府的通讯员投稿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