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志投稿审核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即所谓的审稿程序
我国出版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简称“三审制”),是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三审制是出版单位必须严格坚持的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减少审级,各个审级的责任也不能互相取代。这在我国出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中历来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有一道程序叫“外审”,它不属于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是对审稿工作的一种补充。当编辑对稿件的学术价值无法准确地把握判断时,会提出送请外审,请该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审读稿件,对稿件内容的学术性和专业水平进行把握。
所以通常一篇稿件,可能是“初审——>复审——>终审——>出结果”,也可能是“初审——>复审——>外审——>终审——>出结果”。
一般来说,如果稿件经过了外审这一步,审稿时间是会变长的。我所属的期刊送外审通常会长达一个月或更久,因为审稿时间由外审专家把握,编辑会给出一个审稿意见返回日期,但在期限内时是不宜经常催促的。
2. 为什么“有的杂志10天就有回复,有的杂志就是3个月内回复”,哪些因素导致差距这么大?
首先我想特别婉转地表达一点,期刊回复得过快不一定是好事。多数的可能是因为稿件水平太容易判断,没有任何争议,因此才会快速地通过三审得出结果。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稿件的水平过低,达不到刊物的刊发水平。有时候审稿的时间长,也是因为编辑们会反复讨论,也会请外审专家来提意见,所以斟酌来斟酌去,需要时间。
通常各期刊都会有个明确的投稿答复时间,比如我刊是4个月,4个月内请勿一稿多投,4个月后若未被采用,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
初审过了,终审一般就很快了。
但是由于初审时期,杂志社可能还会收到少部分稿子。有些写手是砸着截稿日期投的。
所以会放几天。等一等,过稿了自然会通知你的。
千万不要去催编辑,不然他没耐心随便看下就还给你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顺其自然,好稿子自然是会被支持的。编辑们的工作是多的,终审也是更要斟酌和仔细的。
严格意义上讲,期刊的选稿应该是“不让一篇优秀的稿件漏选,不让一篇拙劣的稿件入选”,同时应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但是在编辑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相对较少,一般期刊的主编均为兼职,没有大量时间用于稿件终审,编辑部也不可能将全部稿件的取舍工作交给主编定夺。
通常,主编会委托下放一部分权利,让编辑部在初审和复审中对稿件进行严格把关,留给主编终审的稿件只能是稿件中相对较为优秀的稿件。作为学术期刊,受知识面限制,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稿件进行完全准确的评价,只能参照专家意见以及稿件本身的写作等进行评判。
稿件学术水平主要依靠外审专家评判,而稿件的写作水平、规范程度、写作态度等成为编辑部取舍稿件的重要因素。比如,《水科学进展》每年收到作者投稿1300余篇,而最后能够被录用稿件仅130篇左右。
编辑部5位编辑,每天要处理包括稿件的初审、送审、复审、大量校对工作以及各种编务工作,不可能对每一篇稿件都严格意义上的审读。其中,很多平常写作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可能成为稿件被“毙”的原因。
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工作总结如下,供投稿者参考。一、态度决定一切有些作者投稿,仅编辑部初评后认为质量尚可,但需作者做一些修改后可以送审,编辑部提供模板请作者参照修改。
有的作者非常认真,严格按照模板进行编辑、整理,而有的作者态度非常不认真,简单回复“稿件已按照格式修改”。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进行修改,这样的作者会给编辑部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就是做事不严谨,连简单的照模板修改工作都做不好,如果该稿件日后录用后让作者修改,困难会更大,态度可能会更加“傲慢”。
对待这类作者的稿件,编辑部一般会从严处理,而最终成功接受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为连简单的格式问题都不能解决好的作者,稿件中其他问题不可能少的。所以,好的态度是你成功的一半。
二、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养好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
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成就一个全新的你。作为一名投稿者,态度认真使你成功一半,而优秀的习惯也使你的成功之路更加平坦。
其中包括稿件文字的通顺、语言连贯、不写错别字等。如果一篇稿件文字不通顺、语言不连贯,读起来相当拗口,意思表达不清的话,一般来说这样的稿件很难通过审查。
一篇稿件写作完成后,作者本人似乎已经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不太懂你专业的帮你读两遍,或许从外行中能发现你自己一直都不能发现的问题。三、注意稿件的头尾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笔者形成一个习惯,一篇稿件拿来,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新意;其次,简单阅读摘要,看看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再次,看看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重复摘要内容,还是提炼出了什么科学结论;然后,翻阅作者的参考文献部分,看看作者阅读文献的范围;最后才会阅读稿件的正文,看看图表是否清晰,写作态度是否端正,内容是否有创新,等等。
首先,稿件题目的拟写要下功夫,从题目中也大概的可以判断稿件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稿件有没有新意的,这是对稿件的第一印象,一定要下功夫。做到既要概括文章主题,又要符合标题规范。
其次,摘要、结论的写法很重要,一般都有其写作特点,包括正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后专题论述,在此略过。最后,讲一点比较重要但作者一般不太重视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
其实,参考文献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稿件质量的高低,与你参阅的文献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一些特别的牛人的独创性的文章除外。文献阅读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影响你写作的思路、稿件的水平,一般建议作者尽可能引用近5年内(尽量近2年)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学科内优秀的期刊,尽可能少引低质量学术文献,避免以讹传讹。
文献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千万不要把文献中著名专家的名字写错。名字写错的两个坏处:其一,万一稿件送到该专家的手中,他看到了会很不高兴,后果可能坏很严重;其二,说明你对同行专家很不熟悉,引申下去就是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可能也不熟悉。
絮絮叨叨这么多,希望对投稿者有一点作用,也希望投稿者发往编辑部的稿件是高质量的、规范的、令编辑爱不释手的稿件。简言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态度决定一切。
好了,祝你过稿。
红袖添香网站的一贯宗旨是给广大写手提供一方文化净土和精神家园,长期坚持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互动的审稿机制,方便快捷的交流模式,吸引着一批批文学爱好者长驻于此。
四年来,红袖的稿件库存累计达到18万篇,日均投稿量千余篇。在这样一个可喜的数字面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稿件的频繁滚动和更新,因其作品的良莠不齐,使得部分文章的阅读人数寥寥无几,评论匮乏。无数的优秀作品瞬息便被淹没于文山贴海之中,不能不令人惋惜。
红袖当前亟待解决稿件的质量问题和红袖网站的文化层次问题。我们要在壮大红袖作者和读者群体的同时,突出红袖的精品意识、原创意识、积极参与意识,让好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浮出水面,真正体现红袖的整体实力。
自2001年红袖成立编辑部以来,尽管对作者的投稿实行了相对严格的审核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了审稿的尺度标准。但一边面对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投稿热情,一边是读者的精品呼唤和众口难调,常使编辑在退稿与通过之间屡屡犯难。
为此,红袖编辑部在反复研究协商后决定,稿件审核标准从即日起作出下列相应调整,原有稿件审核制度同时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