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用笔 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 “善于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二、结构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书法美的基础,但单独的笔画美不能直接构成书法的美。
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乱柴火,似一盘散沙,必然会使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是以整个字出现的,因此以笔画为组成材料的汉字结体美是极为重要的。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关。”。
这句话出现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如何掌握字的结构是最难的,每一笔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字的笔画应该如何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
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宽。”
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写字的时候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黄金律是启功先生总结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把米字格的中心点作为字的重心的结字方法,它是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的这四个交叉点上。
三、章法 章法是书法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章法与笔法、结体一起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这正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别于日常写字的一个重要标志。章法就是安排整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一幅字显现出整体美的法则。
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意思是,篆书崇尚婉转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流畅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不同书体都有不同的形质与情性。
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指的是写楷书时,不仅点画要精到,更重要的是把点画写得和谐、优美、有趣味、有神态,真书写得灵动。
四、“形”与“神” 书法中“形”与“神”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历代先贤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画,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提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仅仅是形似,更应该神似。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体现。
五、韵 提到书法的美,就不能不说草书的动势之美。索靖的《草书势》对用结体的变化来表现动态美作出了如下描述:“骐骥怒而逼其辔,海水窊窿扬其波”以及“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草书结体就如奔跑中的运动员一样,竭力打破平正稳定的体势,或上体前倾,或上部后仰,这种前倾或后仰打破了平正稳定而产生了动态美。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词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根伟贴切.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也有人自称信手涂鸦,以示谦虚的.。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
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评审书法的一般方法是,先看整体布局、色泽等外形式是否统一协调,是否吸引人。书法本身最先入目的是总体布局(章法),整幅楷、隶、篆有些类似团体操,要求整齐;行书象列队便步走,要行气贯通;草书则是腾跃蹁跹的舞蹈,要求浑然一体,杂而不乱。
一幅作品,使人首先受到感染的是它的色泽,纸墨、印泥、印章的质量不好,虽不决定字的好坏,但影响作品的效果。再看局部细节(笔画、结构、笔力、节奏等)是否有功力有变化,是否生动。
点画是字的建筑材料,质量必须优良,写字不讲究基本笔画,等于随便捡些树枝石块,用烂泥堆房子一样。书法作品由单个汉字组成,单字由多种笔画构成,每一种笔画又有多种形状,组合几十种不同形状的线条,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画面。
外形上有长短、粗细、方圆、曲直等,构成上有横竖、正斜、纵横、转折等,硬直而刚,软曲而柔,丰厚而腴,纤细而秀,圆润而温文,粗糙而狂放。每一笔画的完成,都分起、行、收三步,起笔有方圆尖和藏露变化,行笔的轨迹最好厚实而有立体感,收笔宜干净利落。
结体的基本要求是:楷、行、隶、篆平中求险,不能写得过于平板,草书险不失正,不能写得于过于狂怪。同样一种字体,同样一个字,同样的笔画配合,一人写出来有一人的面貌,好比五官躯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部位,并不妨碍人各有其独特的容貌和体态一样。
看单个字是不是写得好,除笔画和间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笔力,笔力强如人精力旺盛,笔力弱如人萎靡不振,力的表现有外露和含蓄两种,外露适宜表现开朗的内容,含蓄适宜表现深沉的内容。书写时,笔或提或按,或行或止,行笔速度时快时慢,由此而形成节奏,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节奏,一幅字有一幅字的节奏,形态美不美由笔画、间架、布局决定,神情如何由力度和节奏决定。
评审书法,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角度去评。任何艺术要讲究难度,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难度。
没有难度或难度不高的书法其实不能称为书法,只能说是写字。笔画一划而过,软弱无力,没有提按起伏变化,没有粗细、曲直、方圆、长短等对比,就不能说有难度。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评价书法的好坏,只要看有没有难度。有难度的书法一般是好的,反之是坏的。
任何艺术要讲究基本功,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基本功。如果某件书法连基本笔画也没有过关,结构均称也做不到,章法落款也有问题,那肯定是坏的。
所以我们评定书法的好坏,可以先看其基本功有没有过关,然后再看其创新力度如何。 具体评审书法的好坏,要视书法作品数量的多少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是评定一大批人的书法好坏,一般只用比较法来评定,优胜劣汰,矮中取长。
如书法大赛的评审,由于受名额限制,一般只有少数好一些的入选入展获奖,大批相对差一些的要落选,这些入选入展获奖的好是相对较好,但也可能是不太好的书法;这些落选的书法是相对较差,但也可能是蛮好的书法。二是评定一个人的多幅书法作品好坏,一般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结合来评。
如某人搞个人书法展览,人们就会评其哪几件书法好,那几件书法坏,哪一种书体写的好,哪一种书体写的坏,还要仔细分析某件书法的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坏。三是评定一个人的某一件书法好坏,一般只用分析法来评。
不懂书法的人经常问我,怎样的书法算好?那我只好用浅近易懂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大问题。一般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象圆柱体,如果其笔画扁、薄、毛糙,连基本的中锋用笔也写不好,那其书法肯定不行。
篆、隶、楷书只要看其结构有没有均称,如果连结构也写不均称,那其他方面肯定有问题。行草书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粗细变化,如果连笔画粗细意识也没有,那其肯定不会写行草书。
书法圈外的人们往往以是否好看来评价书法的好坏:笔画光滑清爽、结构站稳不斜、字体秀美漂亮又能读懂叫啥字的书法,就说好。反之,笔画毛涩,结构险绝,字体质朴厚重,如篆书、草书等读不懂叫啥字时,就说不好。
这就缺乏对书法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书法审美知识。其实,对学书法的人来说,做到笔画清爽、结构端正、字体漂亮等是最起码的要求,此时还是属于书法初学者,还是属于写字状态。
如果再深学下去,就要追求枯湿、浓淡、正斜、粗细、方圆、曲直、断连、虚实等对比变化,要把书法看作一种文化,当成一种哲学,要悟出其中的阴阳之道,讲究“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以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评篆书要有古文字学知识,评草书则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
只以好看难看为标准来评价书法,是非常初级、非常肤浅的。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与人划等号。
书法的好坏与作者的名气、身份、地位、学识、职务、级别等确实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评定书法。
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
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 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蒜书法“如云鹊游天,群鸿戏海”,评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阀”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说:“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宋朝米芾还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宋代朱长文说:“惟公(即颜真卿)合篆糟之义理,得分棣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评欧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其声。”认为欧阳询的楷书,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铮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
评柳公权是“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又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列署货贝日:‘此购柳书’。”苏轼曾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元代赵孟睢独纪な稀分性疲“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
“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 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
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
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
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郭沫若评说他的书法“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郭沫若先生又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
“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说:“不论是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这样的形势,却是动作的结果。
当初的动作态势现在只通过作品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的再现。
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活泼地看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发现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能动的。只有通过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形象结合起来,书法欣赏才得以实现。
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近人马宗霍的《书林纪事》载:“询当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
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
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
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
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用笔
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 “善于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二、结构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书法美的基础,但单独的笔画美不能直接构成书法的美。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乱柴火,似一盘散沙,必然会使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是以整个字出现的,因此以笔画为组成材料的汉字结体美是极为重要的。“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关。”。这句话出现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如何掌握字的结构是最难的,每一笔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字的笔画应该如何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宽。”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写字的时候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黄金律是启功先生总结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把米字格的中心点作为字的重心的结字方法,它是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的这四个交叉点上。
三、章法
章法是书法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章法与笔法、结体一起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这正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别于日常写字的一个重要标志。章法就是安排整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一幅字显现出整体美的法则。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意思是,篆书崇尚婉转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流畅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不同书体都有不同的形质与情性。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指的是写楷书时,不仅点画要精到,更重要的是把点画写得和谐、优美、有趣味、有神态,真书写得灵动。
四、“形”与“神”
书法中“形”与“神”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历代先贤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画,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提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仅仅是形似,更应该神似。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体现。
五、韵
提到书法的美,就不能不说草书的动势之美。索靖的《草书势》对用结体的变化来表现动态美作出了如下描述:“骐骥怒而逼其辔,海水窊窿扬其波”以及“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草书结体就如奔跑中的运动员一样,竭力打破平正稳定的体势,或上体前倾,或上部后仰,这种前倾或后仰打破了平正稳定而产生了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