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市场价格如何决定(小麦价格变化)
admin
2022-12-12 08:30:49
0

  前段时间,多地小麦价格不断上涨,个别地方小麦价格甚至突破每斤1.7元。进入12月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相继优化,物流运输阻碍不断缓解,小麦上货量增加,小麦价格开始小幅下跌,但仍然呈现高位波动态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研究预测部部长申洪源认为,小麦价格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也会增加制粉企业运营成本。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环境下,必须确保小麦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既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又不会因粮价过高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

  今年小麦市场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明显,但总体呈上涨态势。河北柏乡县内步乡韩村种粮大户武立科去年秋冬季种了800多亩优质强筋冬小麦,今年夏收期间小麦亩产量达1000多斤,当地优质强筋小麦价格从夏季上市时的每斤1.65元左右涨至现在的每斤1.69元左右,价格上涨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武立科表示,每年春节前是面粉需求旺季,小麦价格还会上涨,他留了约20万斤小麦等到春节前再卖,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

  今年新麦上市以来,虽然国内小麦价格多次高位回落,但进入10月份后,小麦价格保持回升趋势。11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市场行情仍处于上行通道,虽然期间有所波折,但偏紧的市场环境让小麦价格没有脱离既定轨道。

  进入12月份,小麦供需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主产区制粉企业收购价格下滑。申洪源认为,企业下调小麦收购价格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小麦市场供应有增加趋势。近期,国内多地再次优化疫情防控办法,物流渠道逐步畅通,基层售粮节奏加快,同时,不少贸易商也加大了出库力度,制粉企业门前到货车辆增加,借机下调了收购价格。二是制粉企业继续扩大生产的动力不足。从当前制粉企业的收入结构来看,面粉价格继续上调的难度越来越大,麸皮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但随着豆粕价格高位回落,饲料养殖企业对麸皮的采购力度也有所减弱。所以,制粉企业维持当前开机率,不仅能对麸皮行情产生支撑作用,也能避免因面粉产量提升而出现降价促销的不利局面。三是近期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东北、华北产区玉米价格平均跌幅在80元/吨至120元/吨不等,玉米和小麦之间的价差再次扩大,制约了饲料企业、养殖企业恢复采购小麦的行为,这也是导致小麦价格回落的原因之一。

  专家表示,短期内小麦市场供应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从中长期来看,市场供应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年末,食品企业进入备货阶段,面粉消费开始提升,制粉企业为保住销售渠道将提高开机率,小麦消费也会显著增加,这将为其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产业链下游经营承压

  目前,山东普通小麦粉厂收购价格在每斤1.64元至每斤1.67元之间,优质小麦在每斤1.73元至每斤1.75元之间。河北藁城区五星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新良表示,我国粮食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为主,生产成本高。“小麦价格的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改善小麦供需状况。不过,小麦价格上涨会给下游加工企业带来经营压力。”杨新良说。

  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付蕊告诉记者,小麦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不过他们公司在夏收期间收购了小麦,有20万吨的小麦库存,价格较低、质量较好,暂时可以缓解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涨和供货紧张压力。

  面对小麦价格高企、成本居高不下的经营困境,制粉企业小幅上调面粉价格,而次粉和麸皮价格在饲料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强势上涨,使得制粉企业营收有所改善。截至11月底,主产区30粉出厂价格多在3680元/吨至3840元/吨之间,月环比每吨上涨20元至60元;次粉价格在2880元/吨至3000元/吨之间,麸皮的主流出厂价格在2580元/吨至2680元/吨之间,比上月同期每吨上涨100元至160元不等。

  申洪源表示,养殖需求增加以及疫情多点散发导致企业平均开机率有所下降,是导致次粉和麸皮价格稳步攀升的两个主要因素。目前,面粉消费低迷、饲用需求提升,多数制粉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粉路和加工工艺来改善麸皮和次粉品质,以获取更好的收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面粉加工产能过剩、市场无序竞争以及长时间的“麦强粉弱”,是造成面粉生产企业经营压力大的根本原因。解决之道就是持续提高面粉加工行业集中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全力推动小麦精深加工,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提升小麦附加值,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困境。

  对供需平衡影响有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小麦连年丰收、库存充实、供需基本平衡,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当前,小麦的主要用途为食用、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其中,小麦饲用消费量波动是影响我国小麦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内饲料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小麦饲用得到进一步推广,饲用量总体呈增长态势。

  小麦和玉米作为两大能量原料,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替代性,所以它们的比价关系是决定小麦饲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今年小麦与玉米价差扩大,小麦不具备饲用优势,小麦饲用消费同比大幅减少,产需形势恢复到平衡略余的常年水平。另外,小麦品质也是影响小麦饲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小麦相关指标达不到制粉标准,就只能转作饲用。今年我国小麦产量1.36亿吨,同比增加129万吨,创历史新高,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1月2日发布的《2022年13省份新收获小麦质量监测报告》,2022年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3个主产省份新收获小麦中等(三等)以上比例为96.2%,一等比例达63.1%,不完善粒率平均值3.1%,其中符合最低收购价要求(≤10%)的比例为98.9%。

  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国内企业也会适当进口饲用小麦,不过,进口量占国内小麦产量的比重很小。今年受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小麦进口量同比下降。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784万吨,同比减少24万吨,但仍属于进口较多的年份。从国际市场来看,当前全球小麦供需形势仍然延续宽松局面。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粮食供需报告,预估2022/202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7.827亿吨,或再创历史新高。这为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小麦余缺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表示,今年被俄乌冲突扰乱的国际小麦市场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供需重建,现在已经形成新的供需平衡。作为小麦进口大国,我国不断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构建起小麦进口多元化格局,从今年进口来源地看,小麦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等国,能够确保小麦进口安全,保障国内小麦稳定供应。(记者 刘 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闻随笔】“买全球、卖全球”... 转自:光明日报【新闻随笔】   2025年4月18日,为期6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
一座城市的“请战书”① 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走进沈阳的1950-1953,情感总是那么饱满,话题总是说不尽。  以...
以主动“赢商”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近日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强攻二季度、...
沈阳全面启动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 转自:沈阳晚报  本报讯(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张一弛)4月18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进一步...
什么叫干眼病? 什么叫干眼病?是由于眼镜过度疲劳造成的,干眼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睛有干涩,灼痛感,眼屎较多;眼酸、眼痒、...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要想学好说话与沟通技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相应的看些书,然后将书上的这些技能...
“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举...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国栋)4月19日,2025世界读书日“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
谷雨染春深 转自:沈阳晚报  □侯进元  四月中下旬,晨光悄然融入谷雨的柔情,世界仿佛被一场温柔的梦包裹,变得湿...
东北首个冰淇淋博物馆年底“甜蜜... 转自:沈阳日报  4月18日,米开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七星方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米开朗冰...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4月15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植下希望 种下美好 转自:光明日报
2025年东北三省一区跳绳公开...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丁瑶瑶)4月19日,“体彩杯”2025年东北三省一...
以“轻量化骨骼”托起C919的... 转自:沈阳日报  在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的壮丽图景中,沈阳昌兴复材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
一季度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需求...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杨舒日前从自然资源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一季...
昆剧《世说新语》重构魏晋风度   本报讯(记者 王润)《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体小说,字里行间生动传神的“...
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编者按  AI第一城、独角兽第一城、“小巨人”第一城……提起首都北京,科创绝对是一个高频热词。2...
【我在现场】西辽河“听水” 转自:光明日报【我在现场】   4月6日傍晚,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记者...
耐心沟通拆除楼顶私搭鸽棚   有市民近日向12345热线反映,西城区南华里社区楼顶有人搭建鸽棚饲养鸽子,不仅扰民,随着天气变热...
《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记者金振娅)中国医学科学院20日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中国2...
扬帆共启新航途   4月,东南亚繁花满树,青翠满目。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后不久,习近平主席2025年首次出访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