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聚焦落实党的政策。
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扶贫政策作为重要任务,学习好、宣传好、运用好政策,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第二,要聚焦组织动员群众。
把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动起来,吹响集结号、抱团谋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第三,要聚焦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积极探索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机制,提升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综合实力。把分散的、贫困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实现抱团发展。
一要扶出好班子、二要扶出好思路、三要扶出好机制、四要扶出好作风。
依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 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推出一系列品 牌公益项目,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公益帮扶平台。
组织开展资助 贫困学生的希望工程“1 +1”、希望之星和“圆梦行动”项目,开 展关爱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爱心包裹”“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开 展帮助贫困母亲的“母亲邮包”“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等活动。依 托腾讯公益、新浪微公益、支付宝E公益、淘宝公益、绿动未来、 蓝筹网、众筹网公益等大型网络劝募平台,畅通公益参与渠道,通 过网络公益扶贫项目实现建档立卡对象、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贫困 人口与广大网民的对接。
(1)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多改革发展稳定举措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2)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改革,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工作,协调处理改革涉及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改革贡献力量。服务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民生,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创造条件,为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提供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群众,就是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既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按照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提供服务,又充分运用民主协商、耐心说服和典型示范等方法教育引导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党员,就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尤其要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光荣感、责任感,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内在动力。
结合已有工作的特点,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工作。
举两个例子:
重庆市的品牌是“五个重庆”工程,其实细想起来这个五方面工作一直在开展,只是现在要更加突出了,在加上一个便于理解记忆叫得响的宣传说法,品牌就出来了
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
某车间党支部的口号是“五个零”
安全零事故 装置零隐患 操作零失误 现场零杂物 党建零距离
其实也是把已经形成的工作再总结 再提炼,就形成了“五零”标杆的品牌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 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
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
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
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
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
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
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
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
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
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 7%。
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 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
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
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
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
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 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
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 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贫困标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综合国际和国内最低限度的营养标准,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须营养标准。
2、 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作为食物贫困线。 3、 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的。
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包括最低的衣着、住房、燃料、交通等必需的非食品支出费用),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4、 用食品贫困线(约60%)与非食品贫困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