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初冬时节,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洛乡,驱车行驶在乡村公路,无论是沿线广袤的草场,还是目之所及的远山,都被一层泛黄的草甸覆盖,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大片的黑土坡。
什么是“黑土坡”?与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不同,“黑土坡”指的是高寒草甸因退化而形成的裸露化土地,一旦出现,原生植被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更为严重的是,退化为黑土坡的草地上鼠洞密布,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黑土坡将会继续蔓延,危及周边草场。
20世纪末,由于过度放牧、自然灾害等原因,当洛乡的部分草场退化成了黑土坡,几乎寸草不生。“遍地鼠洞,草场日趋退化,到了夏天,从远处看去,就是一片一片的‘连锁洞’。”当洛乡林业站站长尕代回忆,“草场没了草,牧民的牛羊就没了口粮,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也失去了踪影,春天大风刮过,更是黑土飞扬!”
让草原重新披上绿装,成为当洛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
“黑土坡是荒漠化的前兆,因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时间就是草原开始退化、黑土裸露的时候。”当洛乡党委书记久梅华桑介绍,“但当洛乡气候寒冷、海拔高,生态系统脆弱,种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果洛州先后与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系,展开了联合攻关。同时,牧民群众也自发地加入治理黑土坡的队伍,一面种草,一面休牧,共同保护世代生存的家园。
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大片的黑土坡上渐渐有小草露出头来,曾经寸草不生的退化草场焕发出生机,秃山荒原重新披上了绿衣。
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黑土坡综合治理项目拉开序幕,一台台手扶拖拉机浩浩荡荡现场作业,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微耕机旋转翻地,一粒粒充满希望的草籽被撒在土地上……
“治理黑土坡的同时,我们在全乡范围内摸底排查,选择了79名愿意参与黑土坡治理项目的当地群众,解决他们的务工就业问题。草原绿了的同时,也要让大伙儿的钱袋子鼓起来!”久梅华桑说。
查雀贡麻村村民贡三就是其中一位,在当洛乡2022年黑土坡治理劳动用工工资发放仪式上,他领到了9000多元的工资,“真没想到,在家门口打工两个月,就能挣这么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草原修复好了,牛羊的吃草难题得到了解决!”
今年,当洛又在曾经的黑土坡上建起了2800亩的饲草基地,不但改善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解决了冬季饲草供给短缺的实际问题。走进当洛乡查雀干麻村的饲草储备库,一捆捆新扎的“面包草”码放得整整齐齐,牧民群众正有序将购买的饲草搬到小货车上……
“这是我们当洛乡面积最大的饲草储备库,像这样的储备库共有五个,分布在五个行政村,能够满足冬季全乡牧民的养殖需求。”久梅华桑告诉记者,“饲草基地的建立,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这为牧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新渠道。”
从寸草不生到芳草萋萋,通过综合治理,曾经的黑土坡绿了,牧民群众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玛沁县天然草原综合草原植被盖度达68.4%,天然草原产草量明显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久梅华桑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草原会越来越绿,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下一步,当洛乡将实行为期3年的封育草场和网围栏保护,持续推进黑土坡治理后续保护工作,同时发挥林管员、草管员、湿地管护员的作用,让牧民群众真正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草原的保护者,实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共赢!”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