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提升党员素质、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工作能力、广泛联系群众。1、强支部基础是培养骨干。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队伍建设,创新选拔培养机制,采取上级选派、跟踪培养、群众推荐等方式,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 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担任书记或第一书记。
2、强支部关键是健全组织。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
农村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全面建立党组织。 城市在依托街道、社区设置党组织的同时,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按照志向相投、兴趣相近、活动相似的不同群体建立党组织。
3、强支部根本是服务群众。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依托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丰富活动载体,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做法,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4、强支部目的是提升能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各项事业、各个地区、各个组织中的关键领导核心作用,最重要的是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如何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机关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机关党的建设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在改革中加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科学运作,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效力 一是依靠党组和行政领导的关心支持。
机关党委承担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统一思想、推动工作、提高素质、凝聚力量等方面不可或缺。党组重视,机关党委、支部工作到位,是机关党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组织基础。
部门党组是政治领导核心,具体领导和负责本部门的全部工作,只有依靠党组和党组书记的重视、指导和支持,并发挥关键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机关党的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机关党建工作要想有位置、力度大、效果好,应当处理好“有位”与“有为”的辨证关系,敢于突破过去传统的习惯做法和一些旧制度的束缚,要善于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创造性开展工作,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风格,恰当地与领导沟通,获得相应的承诺、资源和位子,把机关党建纳入部门工作重点,实现机关党建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同步研究、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二是加强机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必须有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党务工作者,要重视加强对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从事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理论素养、知识层次和工作能力。 随着改革的深化,自觉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考。
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还应具备科学的适应领导机关工作的多向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多方向、多侧面、综合性地去探求问题,善于从左右联系、上下贯通和纵横对比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更好地为党组或“一把手”当好参谋助手,切实发挥党务工作者在机关“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是理顺机关党建与行政业务关系。
机关党的组织与行政机构并行设置,在开展工作时,不仅内容上与行政工作重合,有时方法上也往往沿用行政管理的手段。作为机关党的组织领导,应有自己特有的运作机制和内在的工作逻辑,应通过不断的加强协调和工作磨合,理顺党的组织和行政机构,党建制度和行政制度、党务目标和行政目标等方面的关系,要从服务、协助、保证、和监督职能的角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不抢位,尽职不越位,在工作中顾全大局,即懂业务,又懂党建,具备两套本领,当好“双重角色”,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无缝对接”,有机结合,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党内外形成互为推动、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双赢”运作机制,切实以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发展促进部门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创新方法,不断激发机关党建工作活力 一是创设机关党支部架构设置。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组织设置形式,形成纵横协调、运转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
应着重创新以工作性质、职能归口、领导分工、工作范围为一体的支部架构,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同类的局或处室上,建在工作一线,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的思路。 二是创新机关党建活动方式方法。
伟大的工程需要项目推动。要积极探索并不断拓展党建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与业务工作结合的途径,要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手段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
即在党建思路上,要紧紧把握住重点,要确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坚持一般的工作抓规范,创新的工作抓突破,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扩大党建工作的触角和领域,整体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在目标、内容、机制方面,找准“围绕、渗透、融合、对接”的结合点,对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关键环节,要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积极探索建立纵横协调、运转有序、便利适用,形式、内容和效益相统一的方式方法,切实从工作运行机制上形成工作互促,活动互融、信息互通和阵地共享,竭力使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真正做到受欢迎、起作用、有实效。 三是选准用好党建活动载体。
运用载体应注重突出特点,展示个性,其最高境界是工作有位,落实无形。即要学会“借机造势”,善于结合党和国家的大事开展党的工作;“借势发力”,善于在党组关注的工作中强化党的工作;“借题发挥”,善于在主题活动中升华党的工作;“借体生根”善于在各种创建活动中夯实党的工作基础。
力求在一个阶段找准一个中心,一个时期抓住一个重点,如通过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创文明机关”、“构建和谐机关”、创建“优质服务处室”结合地域和部门工作实际,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彰显工作特色,积极打造机关党建“品牌工程。
蓝图共绘 理清思路 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指导和帮助结对村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结对村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深挖潜力、增强后劲,理清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仙洪验区的战略部署,一年多来,试验区完成了14个乡镇、407个村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样板;选择鄂州市作为市州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选择7个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88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重点乡镇开展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组派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指导和帮助驻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五个层面的新农村试点工作,覆盖了全省近30%的乡镇和村,形成了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共建 夯实基础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着力选准一个好项目”作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五个目标任务之一,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城乡上下采取“联建”、“共建”、“帮建”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田土地改造工程,以及“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
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
9亿元,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2700万亩,支持46个粮食大县建设,发展30个畜牧大县,新增规模养殖小区200个,建设26个水产大县、100个高效渔业示范村和500个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高效养殖示范户,打造武嘉线50万亩百里蔬菜长廊、长江三峡200万亩柑橘板块经济区、200万亩精养水产品出口大板块经济区。 民生共保 完善服务 各地各部门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实现一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联动抓整改、保民生、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注重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与巩固扩大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好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百名局长联百村”、“百名常委联百企”、“千家单位联千村”、“万名党员联万户”等活动,集中力量帮助基层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目前,全省70多个县市开展了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沼气池36万口,建无害化厕所20万户,饮水安全受益的农户达到200万人。
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扩大农民受益面;支持340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文明共创 丰富内涵 各地各部门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帮、带”作用,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十件实事”之一,先后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投入1750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实施了1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便于参与、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党建共抓 强化保障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村与村、村与基地、村与企业、村与协会之间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
南漳县先后在18个产业协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龙头企业、9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产业党组织,产业党组织里的党员90%以上成为种养大户,3961名产业党员共与7960多个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辐射带动产业农户25600多户,帮助12。5万多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同时,着眼竞争择优选人,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全省首批共选聘826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支持100名有创业项目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涌现出了一批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黎锦林式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
一、让文化品牌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风尚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鼎门社区文化品牌的创立作为社区标志性形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社区坚持走品牌化建设之路,经过挖掘、提炼、开发、整合 ,把定鼎门社区文化资源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提升社区知名度的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社区文化品牌重在建设。
社区文化的建设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主题。因此,要把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化”放在第一位,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发展社区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按照社区不同的地域特点,人口结构、地理位置推出相应的文化品牌,开展和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科技文化、青少年教育、老年文化等相结合文化活动,把社区居民充分吸引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二)社区文化品牌重在参与。
社区文化是全体社区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公共文化。凡是为社区文化建设献力献策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享受到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生活中,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维护并在所得的文化成果中受益。特别是洛龙区现在属于城市区,要更好地利用进城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生活缺乏,却又急需文化生活的群众,要通过社区文化品牌 ,将辖区内的老年人、青年人、本社区、异乡人揉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多方位、多元素的文化俱乐部。
(三)社区文化品牌以人为本。群众文化队伍可持续发展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根据群众意愿开展活动。
在社区文化平等中面对生活在社区中的全部个体,无论你擅长戏曲还是爱好摄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社区是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使文艺人才有用武之地,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让社区文化品牌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一)完善阵地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力。定鼎门社区根据群众学习的愿望开展 “零点学堂”就是“零起点、零费用、零区域”。
“零起点”是指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加;“零费用”是指参加声乐学习的居民实行零收费,老师也是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当然也是零报酬;“零区域”是指通过近四年的发展和宣传,目前学员已经超出了社区的范畴,其他社区,办事处,甚至临近城区的居民也慕名参加。零点学堂活动开展四年来,共培训居民7000余人次,先后组建了社区舞蹈队、模特队、太极队、书画班等文体队伍,并多次参加洛阳市社区邻里节、网络春晚演出,收到群众的好评。
此外,按照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指导各类文体团队和文艺骨干,建立了文艺人才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为繁荣社区群众文化夯实基础。(二)丰富活动载体,扩大文化影响力。
各社区以组织开展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为契机,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共建单位等文化资源,使社区文化活动更具有新意和广泛性,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其中。在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了很多积极分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具有相当专业的艺体水平,他们不但积极参与活动,而且承担了培训与组织的任务,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通过他们的参与与努力,很多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显著提高了水平,出现了一些专业化与品牌化的项目。像社区组织了夕阳红老年艺术团体、戏曲票友等,他们自创节目,自编自导自演,不但在社区中活动,还走出社区,展示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风采。
此外,还通过与居民的共娱共乐,使社区文化品牌更深入人心。三、让社区文化品牌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塑造社区文化品牌是对群众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群众文化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群众文化活动向群众提供了精神文化享受,通过“一社一品”以更清晰的角色、更经常的频率、更持久的影响力让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强化品牌意识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
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群众文化品牌是一种价值认同、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应亲切具有吸引力。
我们做为基层文化者,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要善于挖掘本地资源,来培育品牌、扶持品牌、打造品牌。只有有了较强的品牌意识,才会积极创建具有相当规模并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强化队伍建设 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光依靠自己的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如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储备,吸收社区所属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
与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以自愿、义务的方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吸收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强化创新意识 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
1。
新的形势任务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执政使命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基层党组织成为党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的组织基础,承担起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企业、城市街道社区、学校、机关等社会基层组织内部建立了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社会事务,不再直接包揽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收益分配。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必须创新党的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方式、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方式,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履行好党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2。
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有战斗力的,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大批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积累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经验。
但是也要看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严峻的;伴随着改革进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也是复杂的、艰巨的。 当前,全市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不少与新的形势任务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些党组织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与社会基层组织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群众利益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党员队伍的变化与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与新时期**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缺乏物质保障。 这些问题,影响党组织有效履行领导核心、政治核心职能,影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加强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任务、工作方式、自身建设、工作条件等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一、以德为先,抓班子、带队伍,提高思想素质 社区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心全意实践党的宗旨。
社区党总支要找准居民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为辖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以此开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作为一名社区书记,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职能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是要抓好班子团结,凝聚人心,汇聚集体资源要素,充分调动社区委员力量,组织协调,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一把手只有能团结人,才能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二是要加强学习,党总支要求班子成员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写一篇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两委”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习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要真诚交流,强化坦诚相见、合作共事的意识。多沟通、多交流是提高社区成员凝聚力的重要环节。
四是要练好“三会”基本功,即“会做、会说、会写”。 首先要学会做,工作中要求每名社区委员,都要站在构建和谐社区的高度,去严细认真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把居民“急、愁、难”的小事,做为自已的大事去做。
重庆市渝中区紧扣打造“党的建设先锋区”目标,集中力量解决社区办公用房不足问题,加快推进社区党建阵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党委书记抓落实,三级联动聚合力。坚持把“有场地办事”列为中心城区社区党建“三有一化”之首,建立完善三级书记抓社区办公用房项目制。区委书记牵头抓,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建设、规划、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办公用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社区办公用房项目工作。区委书记多次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上清寺、两路口等街道社区调研,先后3次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社区办公用房不足问题。街道书记具体抓,作为辖区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与区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书记配合抓,深入辖区居民和社会单位广泛征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意见,及时申报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情况,积极发动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广寻房源,帮助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场地狭小、设施落后问题,搭建好社区党建的基础平台。
科学统筹抓推进,多管齐下出实招。坚持科学推进、统筹安排解决好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十条措施”加强投入。出台了《渝中区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十条保障措施》,通过“财政拨一点、部门出一点、街道筹一点、社会单位捐一点”的方式,逐步加大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投入。力争到2015年让每个社区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配套建设”加强保障。积极推动落实在新建小区中配套社区用房,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集中、实用、便民要求,配套建设一批社区办公用房,资金从开发商货币补偿资金中调剂。 “统筹利用”加强调配。对暂无开发和新建项目的老旧小区,加强与辖区社会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闲置房屋资源,合理调配社区用房。今年以来,采取政府划拨、置换、调剂等方式落实了5个社区办公用房。
完善功能抓服务,作用发挥见成效。立足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品牌引领,激励街道社区加强服务用房、活动阵地建设,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一委一居一站”,着力完善功能。在77个社区建立社区工作站,承担上级交办的公共服务职能,站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任,将社区领导、自治、服务三大功能有机整合,分别由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站负责实施。根据社区服务功能的需要,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党员谈心室、公安警务室等,设立计生、低保、就业等9个办事窗口,成为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设立“3+5”自治组织,切实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在构建幸福和谐社区中的作用,成立社区议事会、管委会和评议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开展社区工作;在管委会下,组织有一定工作能力、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成立精神文明、群防群治、物业管理、爱心互助、助商扶商5大专业委员会,成为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居民议事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精心打造党建示范点,凸显品牌效应。融合历史积淀、人文精神、党建文化,高品质打造了人和街社区“红岩家园”党建示范点,成为社区党员群众的党建高地、和谐家园、幸福港湾,社区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叫响了社区党建“渝中品牌”。在人和街示范点带动下,全区各街道社区竞相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和党建工作创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党建示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