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航天科技成就新闻(前不久的航天科技成果)
admin
2022-12-05 14:42:22
0

rame frameborder="no" src="https://nen.bdy.lnyun.com.cn/pages/article/view-or.html?video=http://vod.cntv.myhwcdn.cn/flash/mp4video63/TMS/2022/12/05/fd86ac0bdaf748a5bec2515f8a59f2c6_h264818000nero_aac32.mp4&divcol=undefined&cover=undefined&q=undefined" width="700px" height="400px">rame>

  央视网消息:返回舱搭载的中国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本也于12月5日凌晨返回北京,并顺利运抵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在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实验人员正在对从太空返回的植物种子进行相关处理。他们要及时的进行分解和化学固化处理,在他们面前所摆放着这次太空中三粒植物种子收获的多株稻穗,可谓是硕果累累。

  水稻和拟南芥种子,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经过初步的整理,科学家初步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之前在(回传)图像上,看到一些现象,现在回来以后更加真切地看到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个是根的生长方向,向下也有向上也有,向各个方向的生长,重力定向向下生长的这个(特点)在空间就消失了,所以看到茎上面长了很多根。另外在茎的结上面还发出了很多其他的侧枝,这在地面也是没有的,所以看出来水稻形态跟地面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要在空间长期生存,就必须要保证植物能够在空间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种子。在狭小的太空实验空间完成对植物生长周期所需要的环境控制,是实验团队克服的一大挑战。目前,返回水稻和拟南芥样品一部分已做固定处理,水稻种子将带回实验室继续培养。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冷冻的(植株),我们要进行一些组学分析报告,(包括对)它的转录组研究和基因表达分析,还做一个蛋白质组分析,这个蛋白质它的变化。另外我们收到的这个种子,我们希望一方面能看到它后代的活力怎么样,能不能萌发,另一方面也希望看到它的营养物质有没有什么变化,后续也要做进一步分析。

  据介绍,同时返回的还有4盒无容器材料实验样品,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是国内首个、国际上第二台在轨成功运行的同类实验设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5岁博主阿飞抗癌近3年去世 ... 【#25岁博主阿飞抗癌近3年去世# 告别信呼吁“网友不要捐款了”】#抗癌博主阿飞告别信呼吁别再捐款#...
“跟着电影赶大集”东源站暨20... 中新网河源7月5日电 (张璐)7月5日,“跟着电影赶大集”东源站暨2025万绿湖开渔活动(以下简称“...
新华全媒+丨小众兴趣走向大众市... 转自:新华社   当前,我国潮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并形...
列车脱线停运近3小时,男子砸窗...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K1373次列车在浙江金华脱线停运约3小时,因车厢不通风,车内闷热,有乘客拿安全...
大连一夜发生7649次闪电 遇...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在辽宁大连市,有市民拍摄到天空出现了密集的闪电。这种高频率的雷电现象...
广西加强涉侨法律服务 构建涉侨... 中新网南宁7月5日电(林浩 韦佳秀)7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介绍,该厅日前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
青年作家陈伟军出新作《我们光芒...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青年作家陈伟军儿童文学新作《我们光芒万丈》日前出版,该书关照青少年心理健康,呼吁...
20分钟生死竞速!92人成功避...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杨锦焘“我刚跑出家门,屋后一声巨响,一块山上滚落的巨石...
徐麟李炳军会见刘捷率领的浙江省...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曾书慧)7月4日,省委书记徐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贵阳会见浙江省...
第三十一届兰洽会丨提前打探兰洽... 中国甘肃网7月5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明日,第三十一届兰洽会将在兰州隆重开幕。7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