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党建联动机制 1.分级建立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区级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驻区的攀钢、十九冶等大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协商东区的党建工作;各级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建立本级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本辖区的党建工作重大事宜,牢固树立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的区域化党建“一盘棋”思想。 2.实行委员结构制。
在区域联合党组织中探索实行委员结构制,书记由街道(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由参加区域化联合党组织的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或具有党员身份的分管领导组成。书记、委员单位的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发生变动时,由新任负责人或分管领导自动兼任区域联合党组织委员。
书记和委员均实行兼职,不改变其原有的组织人事及工资待遇等关系。 3.签订《区域化党建共建公约》。
各街道(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同时与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签订《区域化党建共建公约》,明确各自职责和共建内容,把履行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年终述职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资源联享机制 1.实现区域化党建阵地资源共享。
各街道(镇)、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要积极向辖区各类党组织开放,并鼓励、引导辖区各类党组织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等。优惠或者免费利用街道(镇)、社区、居民小区和辖区各类党组织的办公场所、会议场所、活动场所等室内资源和区域内公共广场、社区运动场、中小学体育场等场地资源,科学整合区域内图书馆、社区书屋、文化站点等科教资源,打造区域内党组织共享共用的学习阵地、教育阵地、宣传阵地、活动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的社区党建阵地群。
2.实现区域化党建人才资源共享。积极探索街道(镇)、社区与辖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方式,建立并完善党员干部挂职交流制度、社区“兼职委员”聘用管理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制度和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制度,实现街道(镇)、社区与辖区各类党组织的人才共育、共享。
3.实现区域化党建资金共享。各街道(镇)、社区要加强与辖区各类党组织在社区“四有一化”建设中的合作,强化辖区各类党组织共建意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鼓励区域联合党组织按照自愿原则,向辖区各类党组织、受益单位等筹集资金兴办公益性事业;解决好区域联合党组织开展各项共建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场地、经费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的承载能力。
(三)完善服务联手机制 1.建立区域内联手收集民情机制。区域化党建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实地走访、开通党建微博、公布手机号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辖区各类党群组织和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建立民情台账,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或沟通机制,共享民情民意信息。
2.建立区域内联手服务群众机制。各街道(镇)、社区要协同区域联合党组织,将收集到的民意民情汇总后分类掌握,需要由各成员单位处理的,及时通知单位妥善处理;需要由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处理的,适时召开工作联系会议,协调处理。
同时,引导辖区各类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积极参与网格党小组、网格党员服务队以及区域性、公益性志愿组织,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政策宣传、科普宣传、家政服务、助学支教、贫困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 3.建立区域内联手反馈监督机制。
各区域联合党组织成员单位要及时将辖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办理情况向区域联合党组织和相关单位、群众反馈,并接受区域联合党组织和辖区单位、群众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的监督。 (四)完善发展联促机制 1.建立“三联三促”工作机制。
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区域联合党组织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委员联系辖区重点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双向管理”党员联系社区群众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立重点事项征询制度。
区域联合党组织对辖区内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要事先征求辖区党组织和居民意见,做到听民生、知民意,最大限度降低发展阻力。 3.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分区负责制。
在涉及全市、全区的重大项目工作中,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将服务重大项目工作的任务按照成员单位构成情况分区域、分类别下达,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确保重点项目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完善和谐联建机制 1.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联建。
各街道(镇)、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各类党群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类党组织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合作,引导辖区党员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联建。
联系协调辖区各类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艺术节”、“社区体育节”等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载体,。
xx街道xx社区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xx街道《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我社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建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原则,全力构建以“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为核心,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区域内广大党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推动“商务高地.宜居武侯”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两会一化”(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会、区域党建工作网格化)建设为工作目标,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共同促进区域和谐稳定、科学发展。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一)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设置模式。突破“单位建党”的限制,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坚持务实管用、灵活便捷原则,科学设置区域党组织架构,实行党组织对党员的多重管理,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
(二)完善联动共建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之间、区域内各类基层组织之间的互联互动,形成辖区及驻辖区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党群工作一体化的运行体系。
(三)形成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区域范围内的组织、工作、人才等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
三、党员代表会议的产生
在街道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结构席位制,社区组织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及各类党员群体,选举组建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实行党员代表会议常任制和党员代表任期制。
社区党员代表会议:
1、代表总数27名以内;
2、产生范围和分配名额:社区直管党员20名、区域内党组织3名、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3名、流动党员1名;
3、党员代表产生方式:
(1)社区直管党员代表由召开支部会议,按照自荐、推荐的程序,从符合条件的党员中民主选举产生;
(2)区域内党组织按照分配名额推荐党员代表;
(3)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采取自荐和院落
民情代表议事会、小区业委会推荐的方式,经社区党总支讨论通过产生;
4、主要职责:选举区域化党总支成员;选举街道党员代表会议代表;听取和审议区域化党总支的工作报告并进行民主评议;讨论和审议区域化党建工作年度计划等有关工作;听取和审议区域化党总支提交的其他事项。
四、区域化党总支的产生
在街道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民主推选党员代表,组成区域化党总支。
区域化党总支: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议事决策机构
1、党总支成员人数:7人
2、党总支成员拟构成人选:社区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重点驻区域党组织党员代表3人,在职党员代表1人。
3、产生方式:
由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差额(或等额)选举产生(票选应过半数以上),区域化党总支书记原则上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
4、主要职责: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加强区域内党的建设;制定区域化党建工作年度计划;收集、办理党员代表建议案;协调、组织区域内党组织、党员积极开展为群众服务的各项主题活动;加强区域内党员的教育管理。
五、工作机构
社区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络员,由各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具体负责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的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
六、实施步聚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1年3月-5月)。完成区域化党建工作前期摸底、调研及宣传动员,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7月下旬)。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推行“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底)。探索、完善区域化党建相关工作制度,形成深入推进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辖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要营造一个关心支持社区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要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党建工作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动员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一方面是支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建设好了,也可以为居民群众以及单位和单位党员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互相促进的。从而增强各阶层党员的 “社区意识”,使各阶层党员认识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内涵与功能,形成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主体意识”,使各阶层党员从社区的客体变为社区的主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要完善机制,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建区域性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组织活动模式,促进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组织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最关键的是要理顺条与块的关系,也就是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单位党组织和单位党员,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有参与的意识、参与的动力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以社区党建代替单位党建。要在两者间建立一个最佳结合的机制。
一是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协调机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内有关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等协调机构,定期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工作。二是建立共建责任机制。由社区党组织与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协议书和社区事务共管协议书,实现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三是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要让在职党员亮出身份、参与活动、发挥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四个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制度、在职党员活动记录制度、定期向所在单位通报制度、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评优制度。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各人的特长,组织若干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四是建立单位党组织和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把支持和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作为各单位党建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写入上级党委与各单位签订的党建责任书,同年度业务工作一并检查,一并落实。
街道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推进由“有人管事”向“有优秀的人管事”转变,由“有场所议事”向“有完善的服务设施”转变,由“有钱办事”向“有充足的财力办事”转变,区域化党建由“资源整合”向“服务开放”转变。
去年以来,街道推进社区由“有人管事”向“有优秀的人管事”转变,采取公推直选、异地交流、机关下派等方式,集中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选优配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街道不断完善“一站式”居民服务中心,增强服务功能,并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志愿者服务站”、民情恳谈室、社区捐助站等。街道六个社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给予党费支持,切实改变了社区党组织“有心理事、无钱办事”的窘境。街道在六个社区全面实行社区党总支负责制,积极探索在企业、学校、驻地单位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企业联合党建”、“楼宇党建”、“单位联合党建”等党建工作模式。
。
进一步筑牢思想基础是深入持久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先争优的前提。通过深入持久创先争优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永葆街道社区党组织先进性,首要的是进行理念创新。
着眼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以构建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持久创先争优、永葆先进的长效机制为目标,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始终,进一步创新理念、方法和载体,切实筑牢街道社区党组织深入持久创先争优的思想基础。一是在创先争优中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理念。
树立社会化理念,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放到街道社区大环境下来谋划和推进,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树立项目化理念,将项目化理念引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中。
树立品牌化理念,把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典型做法打造成工作亮点,把工作亮点打造成品牌。树立人本化的理念,用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展示先进性。
二是在创先争优中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创新是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坚持突出重点,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竞争择优,增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生命力;多方联动,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其他各类组织的联系;典型带动,促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把实践成熟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下去。
三是在创先争优中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手段,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信息化。
构建以街道党员服务室、社区党员服务站、楼院党员服务点三级联动为平台的服务体系,构建以党员结对帮扶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互助组为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以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和考核评优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监督体系。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
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
区域化党建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这就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组织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
区域化党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托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社会治理需求,不断加大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深化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加强资源整合,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枢纽型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合理扩大管理幅度,科学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扁平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三是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发展“共同认同”。区域文化包括区域共治的意识、区域联动的情感、区域良好的人文环境等,这是驻区单位、社区社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区域单位和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
为此,区域化党建要进一步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健康文明的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提炼区域精神,将区域内各不同职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人口异质性较高的社会群体构建成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网络体系;借助文化丰富的内涵及其传播的大众性,大力发展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个体文化,提高驻区单位及其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满足驻区单位和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彼此的信任,营造单位与单位间、单位与个体成员间及各成员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互联互动”评价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
推进区域化党建是现代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由党的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党要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关系,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这种联系互动除了行政化的正式关系,还可以是一种非行政化、非正式的联系,为推进区域共治,加强党的社会工作提供组织支持。
区域化党建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流程再造、活动集成以及无缝隙化的联动方式,以区域共治为目标,以模块为特色,建立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区域化党建“全模式”评价体系。所谓“全模式”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建立包括利益协调、应急处置、综治维稳、安全卫生、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文化传播、党务管理等涵盖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模块,对区域化党建所涉及的物质文化及其政治生活等各种情况和问题开展量化统计、量化分析和量化评价,进而推进区域化党建标准化,以实现区域化党建公共资源的统筹服务。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各个方面缺乏有效的平台载体,信息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契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还不够普及,民意诉求渠道通单一,群众路线与干部考核相脱离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区域党建云平台利用最新云计算技术,通过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共享网络服务,把党建信息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与党建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党建工作向科学化转变。区域党建云平台的建设将架起党委、党支部与基层党员及群众之间便捷、实时的沟通桥梁,搭建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资源共享的“新阵地”,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