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教育部党组部署全面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根据行动安排,教育部党组近日印发了《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张东刚介绍,根据“对标争先”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将实施“十百千万”工程,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国高校培育创建10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训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目前,此项工作已纳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保障,首批“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创建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展。
张东刚说,作为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突破口,“双带头人”实施意见紧紧抓住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个关键进行研究设计。教育部将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支持建设一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首批工作室的建设将于年内启动。来源:新华网
“三有三无树三气”活动
1、党员“三有”活动
(1)关键岗位有党员
要求广大党员在工作中以学校发展为己任,胸怀全局、无私奉献,服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并能胜任本职工作,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课堂我负责、我的班级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奋发进取,敬业爱岗,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2)困难面前有党员
在急难险重任务和各种困难风险考验面前,讲党性、顾大局,冲在前、干在先,充分展示**员风采,做到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努力以高尚的精神示范人,以优良的作风带动人,以实在的业绩感召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为党旗增光添彩,为群众树立榜样;
(3)突击攻关有党员
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积极献计献策,扎实推进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和教职工综合素质,并通过开展“三培养”(将优秀教师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将普通党员培养成优秀骨干教师,将优秀党员培养成学校管理人才)等活动,提高党员教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进而敢于承担重任,善于破解难题,勇于迎接挑战,
2、党员“三无”活动
(1)党员身边无事故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的真正内涵,在实际工作中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当好安全责任人,确保学校不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党员身边无纠纷
围绕促进学校和谐创先争优,各支部要能够充分发挥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同事间要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与自身有关的矛盾纠纷,要多反省自我,多找主观原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身边的矛盾能及时发现,妥善化解身边的纠纷,为创建和谐校园作出自己的努力
(3)党员身边无违纪
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能模范遵守,带头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带动全体教职工的行动,进而提高学校的执行力。
3、树立“三气”
(1)浩然正气
广大党员应该一身正气,带头讲文明礼貌,带头讲行为规范,带头营造健康向上的办公室文化,同时在敢于对身边的丑行陋习进行劝导、批评。
(2)昂扬锐气
广大党员工作上应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逆势而上,工作效果明显,工作业绩突出。
(3)蓬勃朝气
广大党员要能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坚定信心,思想活跃,生机勃勃,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以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服务学校党政领导、党务干部、宣传干部、学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宗旨,设有:书记校长论坛、高校党建、理论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学工视窗、理论课教学、德育新思维、辅导员新论等栏目。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第一,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
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