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一台中国人形机器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从苏州金鸡湖“Citywalk”100多公里到达上海外滩。这已是2025年中国机器人创下的第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前两项分别为2025年央视春晚创下的最多机器人同时跳舞纪录,浙江大学研发的机器人则刷新四足机器人100米最快纪录。无论是距离、阵容还是速度,中国机器人都在不断打破世界纪录。
中国机器人频破纪录的背后,是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产销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全球新增安装量的54%。中国不仅新安装了29.5万台工业机器人,创下年度最高纪录,而且中国本土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外资供应商。
中国机器人深厚的产业基础,叠加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浪潮,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迅猛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在2035年突破万亿元。
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产业提质升级的需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坐拥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门类,以及每年超过500万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将不只“四肢强壮”,还会“头脑发达”,甚至善解人意。机器人将不止步于生产线中的“手替”,还会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人替”。很多人都在畅想,何时会在身边看到机器人保姆或机器人服务员。
具身智能红利释放在即,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从业者,喧嚣之下更应坚持初心做好研发,早日拿出现象级产品。和此前多年的默默无闻相比,具身智能如今风头正劲,不少初创企业估值数月一变,半年融资几轮。但是,具身智能行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多数企业仍面临数据欠缺、成本高企等诸多挑战,距离诞生大量现象级产品尚需时日。如今风口已起,各类资源快速聚集,从业者既要紧抓市场时机加快研发进程,又要潜心打磨好产品,早日将技术潜力转化为技术红利。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的监管者,也应及时研判技术趋势,为具身智能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长期秉持科技向善和智能向善的技术伦理,对于新兴技术抱以乐观与包容的态度。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具身智能扶持政策,但关于具身智能的技术伦理及技术治理的发声则相对较少。新生事物在释放红利的同时,难免带来诸多挑战,得其利也不宜忘其弊。例如,具身智能产品遍布传感器,随着其走进工厂乃至家庭,会对用户安全、网络安全、个人隐私带来新型风险。具身智能要温柔而有序地走进日常生活,还需业界、学界和监管一同思索,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