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周美玉)11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文献就本市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情况作报告。报告显示,本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今后将聚焦韧性乡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与平急两用建设,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报告显示,本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累计建成“美丽乡村路”1500公里,乡村对外通达效率持续提高;149个行政村通过“城带村”“镇带村”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范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累计完成2800余个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卫生户厕、垃圾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6.9%。
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成效凸显,城乡义务教育本科以上教师比例达1.01∶1;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750余家;建成养老机构340余家、幸福晚年驿站620余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近1000个,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共7176个,基本实现基层全覆盖。
报告明确,下一步将推进韧性乡村建设,落实防汛避险救灾30条措施,强化山区基础设施抗灾韧性,提升基层应急抢险能力;研究山区农民搬迁工程,保障搬迁农民利益,高标准建设山区主通道,提高乡村路网建设标准与抗灾能力。同时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区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与郊区联动,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农村聚集。
会上,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就相关工作提出建议,针对山区洪涝灾害多发问题,建议增设水位监测仪与山洪预警广播,构建“市区预警——乡镇调度——村级响应”三级联动预警体系;全面排查农村住宅安全隐患,加固改造危旧房屋、增设应急避险空间,搭建防汛安全体系,降低洪涝灾害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上一篇:雾凇(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