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张旭 北京报道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11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和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有关情况。
国新办政策吹风会现场,图片来自国新网在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指出,《实施方案》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生产和消费“从量到质”的转变,让企业从“生产更多”向“生产更对”“生产更好”转变,解决“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所带来的要素错配和资源浪费。
“老百姓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政策就引导鼓励企业琢磨什么、生产什么,以便广大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优质优价。”谢远生说。
详解万亿级消费领域
《实施方案》通过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品牌引领、标准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激发我国庞大内需市场的“乘数效应”与“结构红利”。到2027年,有望在重点领域催生数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消费市场。
一方面,是“存量优化”带来的替代性空间。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文化内涵、注入智能绿色元素,推动传统消费品“价值跃迁”。另一方面,是“增量创造”带来的新增长空间。围绕新人群、新场景、新理念、新需求,创造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如智能家居生态、银发经济解决方案等,这些将开辟新的消费蓝海。
万亿级消费领域包括哪些?谢远生解释称,上述消费领域是基于对消费趋势、产业基础和技术变革的综合研判,提出未来一段时期着力培育和拓展的重点领域。
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包括老年用品、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电子等。千亿级消费热点包括婴童用品、智能穿戴产品、化妆品、健身器材、户外用品、宠物食品用品、民用无人机、潮玩、珠宝首饰与国潮服饰等。这些领域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让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活力化等重要特征。
在消费品供给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扩大创新升级消费品供给,推动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引领性不断增强。
谢远生表示,目前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已达到2.3亿种,家电、家具、文体用品、服装家纺等100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型产品供给稳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59.9%和25.1%。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1.2%,渗透率达64%。
展会上的国产人形机器人,拍摄:张旭在强大的制造能力支撑下,中国消费品企业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响应技术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微变化,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创新。比如,柔性制造带动“小单快反”式生产变革,服装等行业“两天打样、三天出货”成为普遍趋势,大幅提升企业新品投放数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品质变得更加可靠,品牌变得更具影响力。一大批消费品领域自主品牌不断成长成熟,比如家电、乳业、运动鞋服、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电动自行车等领域的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成为大多数百姓的首选品牌,还走出国门,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谢远生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基本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但部分领域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依然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仍然在路上,适应居民品质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创新应用和供给不足;部分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充分供给,养老育幼、文旅和智能消费等需求旺盛,老年用品、智能终端、低空观光、IP衍生品等个性化供给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需求。
《实施方案》将聚焦供需错配问题,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推动加大资源投入和工作力度,有望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均衡,让老百姓畅享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服务于人,覆盖全年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施方案》也着力体现了这一点,关注全年龄人群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在服务婴幼儿和学生群体方面,针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还存在功能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文件提出,将支持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应用,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打造优质产品的目录。推动传统玩具文具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行业发展安全透明化。
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行动不便、居家照料需求增加、咀嚼功能减弱、出门办事困难等痛点,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养老服务机器人、适老鞋服、易吞咽食品等产品研发,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及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优质老年用品“惠老助企”行动,在当前已经发布的4批次、近2000项优质老年用品推广目录基础上加力扩围,让更多安全、舒适、好用的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的2.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3%。老年用品也因此成为重点培育的万亿级消费领域之一。
在满足年轻群体方面,突出“个性表达”与“时尚引领”。“我们将支持开发更多像国潮服饰、设计师联名款、IP文创产品等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态度的服饰、化妆品等产品,培育原创设计能力。鼓励发展私人定制等服务新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何亚琼说。
壮大新型消费
商品消费是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领域,在建设国内强大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商品消费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1-10月,商品零售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推动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容升级,成为商务领域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杨枿表示,将从促进大宗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振消费。
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是商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0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家具、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均增长20%左右,乘用车零售量增长7.9%,总体保持较快增速。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扩大二手车流通,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全链条扩大汽车消费。聚焦绿色、智能等方向,促进家电家居消费。”
对于汽车后市场消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罗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汽车逐渐普及,相当比例的家庭都拥有了汽车。除了维修、保养等刚性需求,还要考虑非刚性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使老百姓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驾游、汽车改装、房车以及汽车赛事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与。促进汽车消费,同时从购买端和使用端进行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汽车消费潜力,也有望促进汽车文化以及相关供应链的规模化,带动一批产业发展。”
在壮大新型消费方面,杨枿表示,将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丰富首发平台载体,鼓励企业发布新品、开设首店、举办首秀首展活动。发展健康消费,培育健康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培育“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更多消费新增长点。
近年来,在扩大免签范围、优化离境退税等政策带动下,“中国游”“中国购”持续火爆。今年1-9月,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倍。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开展好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支持相关城市进一步丰富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营造更加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让更多海内外朋友感受‘购在中国’的独特魅力。”杨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