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图为青年夜校书法课课堂(资料片)。本报记者 杨雅淇 摄 图为市图书馆的校外图书管理员在整理书籍(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杨雅淇 摄本报讯(记者 杨雅淇 通讯员 孙洁 冯璞祯)在城乡街巷,流动的图书车播撒书香,博物馆里的志愿讲解传递历史温度,群众艺术馆的公益课堂点亮艺术梦想,“三下乡”的服务帐篷搭建起惠民桥梁……今年以来,全市文化系统以 你我同行“‘1+12+N’”志愿活动为指引,指导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将志愿精神融入文艺血脉,让“爱在廊坊”的文明之花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文化下乡”是为乡村“铸魂”的重要实践。为充分发挥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品牌效应,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流动服务车活动,向群众免费赠阅多个类别的优质书刊,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图书流动服务车通过“宣传答疑+图书借阅+书刊捐赠+数字资源推广”的多元模式,将服务直接送至村民身边,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度。这些书籍既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力助推了文明乡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在廊坊博物馆,志愿者张先生每个周末都会准时出现在展厅。经过系统培训的他,如今已能熟练地为观众讲解馆藏文物的历史脉络。“做志愿者四年,我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有价值。”张先生说。像张先生这样的文化志愿者,廊坊博物馆已培养了600余名,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
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廊坊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推进。2009年,博物馆正式成立志愿者服务部,形成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招募——培训——上岗”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全年开展讲解服务112场,组织志愿活动33场,服务观众13.5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
群众艺术馆则聚焦全年龄段文化服务,推出分时段、多样化的公益培训课程。工作日白天开设老年大学课程,夜间开展青年文化夜校,周末则推出少儿艺术课堂,内容涵盖多个门类,累计培训学员千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今年国庆期间,市群众艺术馆联合文化志愿者精心策划“群众大舞台·有你更精彩”文化惠民系列演出,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将艺术的温暖传递给广大市民。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以“你我同行‘1+12+N’”志愿活动为指引,深化“爱在廊坊”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各类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基层,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为社会持续传递文明与温暖。
上一篇:文明实践惠民生 移风易俗树新风
下一篇:肃南3.27万亩草方格“锁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