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讯 (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伍雪峰)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纵深推进食品安全风险发现“指南针”试点行动,旨在拓展风险发现新维度、挖掘风险发现新路径,构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动预防、系统治理、动态防控”新模式,让风险发现跑在监管前,强化全链条联动协作,提升全域风险治理效能。
试点行动开展以来,广西组建了4400个风险哨点,运用高精尖技术开展全链条风险监测,识别米粉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风险类型30余项。依托“AI捕捉+人工采集”机制,通过指南针“一码一库一图”、“八桂食检”小程序等平台实现智慧化监测,并编报《食品安全舆情》日报170期、周报23期、月报6期,有效织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网络。
“‘指南针’行动兼顾食品抽检的靶向性和风险防控的及时性,覆盖33大类256个食品细类。在行动中,广西共抽检样品6.4万批次,节约检验检测费用约4480万元,购买样品累计消费约440万元,营造了百姓放心的消费环境,提振了公众消费信心。”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抽检处负责人陈小聪介绍,针对在“指南针”行动中发现的风险,广西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及时督促落实下架、召回、分析、整改、复查等闭环处置措施,成功拦截不合格(问题)食品3000批次,挽回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双提升。
据了解,为进一步明确风险监测的内容范围及工作流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制定出台《广西食品安全“指南针”哨点风险信息收集与报送工作制度(试行)》《广西特色食品专项监测机制(试行)》《广西食品安全“指南针”风险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等制度,推动风险收集、研判、处置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风险防范闭环管理,为筑牢全域食品安全风险防线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