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董林杨 本报记者 胡杨
今年下半年,多家上市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迎来调研热。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3家上市银行迎来835家机构、共计145次调研。特别是11月以来,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15家区域性银行迎来115家机构调研。整体来看,净息差走势、分红水平是调研热点话题。
净息差阶段性企稳
随着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与负债端成本管理优化,多家上市银行净息差阶段性企稳。
厦门银行表示,得益于贷款加速上量、活期存款日均提升等结构优化措施,上半年该行净息差较一季度回升4个基点至1.08%,三季度息差继续企稳。
兰州银行介绍,为应对净息差下行压力,该行通过强化负债质量管理、退出高成本存款、优化负债结构、加大低成本政策资金使用、增强资产负债匹配性等措施,实现负债端成本持续下行,一定程度缓冲了资产端利率下行对净息差的冲击。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兰州银行存款付息率较年初下降29个基点,付息负债成本率较年初下降33个基点。
“在整体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银行息差水平预计仍处于下降通道,但受益于负债成本有效管控,我行息差降幅预计将逐渐收窄。”杭州银行表示,该行三季度末净息差为1.36%,全年息差降幅边际呈收窄趋势。
上述银行净息差企稳趋势与行业整体走向保持一致。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与二季度持平。
兴业研究研报指出,这是2022年初以来,境内商业银行净息差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保持不变。不过,虽然这意味着稳息差工作初见成效,但考虑到净息差变化具有一定季节性,未来境内商业银行净息差或仍将继续磨底。
“未来商业银行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但降幅大概率呈现收窄态势,不同银行的净息差可能分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娄飞鹏建议,面对净息差下行压力,银行需要从规模驱动转向结构优化与精细化定价,在具体举措上包括优化负债结构,通过加大代发工资等提升活期存款占比,降低整体付息成本;调整资产结构,贷款重点投向科技、绿色、制造业等政策支持领域,以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实施差异化、精细化贷款定价策略,结合客户风险、综合贡献度动态调整利率;拓展非息收入,提升财富管理、投行、托管等轻资本业务占比,对冲息差收窄影响。
平衡好资本积累与股东回报的关系
在调研中,分红水平同样是热点话题。多家银行透露,今年中期分红比例较上年提升。
上海农商银行管理层表示,该行高度重视股东回报,2025年中期分红比例为33.14%,较上年小幅提升。杭州银行管理层介绍,该行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为每股现金分红0.38元,分红总额27.55亿元,同比增长超24%,高于上半年16.66%的净利润增速。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平安银行、上海农商银行、长沙银行、上海银行等13家银行已实施分红。国信证券研报分析,今年宣告中期分红、三季报分红的银行数量明显增多,分红进度明显提前。以四大行来看,去年中期分红股权登记日在次年1月,今年中期分红股权登记日在12月中旬。
对银行而言,提高分红水平、增加分红频次是回报投资者、做好市值管理的重要措施。不过,在经营承压背景下,分红可能影响内源性资本增长,银行需平衡好资本积累与股东回报的关系。
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5.36%,较二季度末下降0.2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6%,较二季度末下降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7%,较二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兴业研究研报分析,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二季度末有所下降,环比降幅均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出现这一情况可能是由于中期分红银行数量增加。不过,由于分红周期熨平,未来银行业每年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末资本充足率的环比降幅或将有所收窄。
关于未来是否提升分红水平,多家银行表示,将按照监管要求和政策导向,综合考虑经营环境、资本状况等因素,平衡好股东当期回报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确定分红比例。上海农商银行称,该行将在保持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分红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充分考虑资本规划、财务状况、股东意愿等情况,平衡业务持续发展与股东综合回报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分红频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