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年内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3.5万家
创始人
2025-11-26 07:36:51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日前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攻方向。

围绕助力“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湖北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其中,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期间,湖北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预计2025年将达到3.5万家。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未来五年的奋斗,湖北科技实力将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创新能级实现重大跃升

“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湖北创新能级实现重大跃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迈出坚实步伐,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省域创新体系一体化发展,围绕国家布局强化湖北定位,打造湖北优势。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武汉科技集群排名从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湖北实验室+547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系统构建,院士总数达到93人,技能人才1121万人。3家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数量全国第4、中部第1,武汉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6。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指数均排名全国第7、中部第1。

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打造“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尖刀”技术攻关工程产出42项“看得见摸得着”的重大创新成果,在电磁发射、超高层闪存芯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医工交叉等战略必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较“十三五”末增长167.4%。湖北科技创新成绩单不断刷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差异化政策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5倍,数量全国第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3,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预计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分别达到3.5万家和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6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向“十五五”,湖北提出,要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具体从4个方面作出部署。

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聚焦服务科技强国、支撑支点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会提出用好央地共建机制,基本建成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锻造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强化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完善“尖刀”技术攻关接力式实施机制,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技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企业。全会提出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及差异化精准支持体系,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决策、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建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场景创新、企业孵化等平台,培育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产业提升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育靠教育。全会提出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完善“71020”高校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深化推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改革,大力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责编:ZB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聚焦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重...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建...
聚焦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民...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
绵阳车务段通报:两名作业人员被... 两名作业人员被货物列车碰撞不幸身亡11月27日凌晨,两名作业人员在宝成线黄许镇至德阳区间进入邻线,被...
俄罗斯发射载人飞船,载有2名俄... 新华社消息,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月27日说,俄“联盟MS-28”载人飞船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
完美世界(002624.SZ)... 格隆汇11月27日丨完美世界(002624.SZ)公布,公司实际控制人池宇峰先生计划在本公告披露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