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到乡村文旅的文创开发、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到数字媒体的视觉创新,设计已成为连接审美与生活、文化与产业的重要桥梁。作为鲁南地区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临沂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美育根本任务,紧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深耕“美育+设计”融合育人路径,构建起“美育筑基、文化赋能、技术支撑、实践提质”的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将审美素养、文化内涵、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功培育出一批兼具美商、创商、情商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为地方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美育为魂 筑牢融合育人根基
课程是融合育人的核心载体。学院打破传统设计专业“重技能、轻审美”“重理论、轻应用”的课程格局,以美育为灵魂、以文化为内核、以技术为支撑,重构“基础美育+专业设计+文化赋能+数字应用”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美育与设计的深度耦合。
夯实美育基础,强化审美内核。学院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通识美育+专业美育”双层基础课程。在通识美育层面,开设《美学基础》《设计美学》《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系统传授审美理论、艺术规律和文化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在专业课程层面,改变过去单一进行技能培训的模式,将作品鉴赏、地域美学元素学习等内容渗透到经典设计中,培养学生运用美学思维进行作品构思与设计。
融入文化元素,赋能设计内涵。学院深入挖掘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沂蒙文化、东夷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地域文化。在《非遗视觉设计》课程中,将传承学习非遗技艺作为重点来抓,先后邀请多名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指导学生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在授课《红色文化创意设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现场采风创作,先后有3套作品被红色旅游景区采用。
以创新为要 激发自主学习动能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在推动改革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理念,加快推动教学改革,实现美育与设计的高效融合。
实施情境化教学,联通美育与生活。为帮助学生拓展创意设计思维,学院组织学生赴临沂动植物园、临沂书法广场、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等地,通过观摩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获取创作灵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文旅项目现场,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变化,让各类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满足多元文创需求。
实施项目式教学,贯通理论与实践。学院积极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增加乡村振兴设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等教学内容,由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深入乡镇一线找寻灵感,完成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到作品落地的全流程指导。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临沂市“城市文化IP设计”项目,设计了一批优秀文创作品。
精准实施分层教学,适配多元发展需求。针对学生在审美基础培养、设计能力层次不齐的的现状,实施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技能、创新实践。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开设“审美素养提升课”“设计软件基础实训”等基础类课程,便于学生补足基础,夯实学习根基;针对具备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侧重于提升原有技能,采取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方式,全面整合提升学生设计熟练度;对于基础能力更强的学生,聚焦创新思维的培育,建立了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以双师为支撑 破解融合育人瓶颈
教师是融合育人的核心力量。学院针对传统师资“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美育”的问题,着力打造一支“美育素养高、设计能力强、实践经验足、文化底蕴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融合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校企互聘,优化师资结构。学院实施“校企互聘”计划。一方面,引进行业精英充实师资队伍,聘请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文旅行业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动态、真实项目经验和实践操作技巧;另一方面,推动校内教师“走出去”,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3年到企业或行业一线实践不少于6个月,参与真实项目设计,积累行业经验。
教研赋能,提升教学能力。学院建立“美育+设计”教研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课程思政建设等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围绕融合育人主题,设立专项教研课题,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研究。近几年,共获批省级以上教研课题15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行业资源深厚的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从教学方法、项目指导、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会、设计行业论坛和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融合育人能力。
团队共建,凝聚育人合力。学院勇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团队,横跨美育、文化、设计、数字化教学等不同领域资源得以整合,联合开展课程设计、项目指导等工作。“非遗设计育人团队”汇集了非遗传承人、产品设计教师、数字技术教师等所需专业师资团队,共同完成《非遗视觉设计》课程开发,指导学生进行非遗项目创作。
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探索出一条美育设计融合的新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下一步,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将继续创新实施“美育+设计”融合新机制,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兼具深厚审美素养、强烈创新精神、扎实实践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为推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孙晓悦)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