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背篓电工”
创始人
2025-11-26 04:22:02

电工在深山巡视电力线路。

巡线路上。

两当县杨店供电所所长宋刚入户了解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两当县深山里的电网。

两当县杨店供电所所长宋刚操作无人机巡线。

电网纵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国网陇南供电公司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晚7时许,一道闪电划破两当县左家乡权坪村的夜空,躺在床上的殷进保感觉眼前一亮。

“娃他娘,打闪了?”话音刚落,雷声在院里炸响。

瞬间,灯灭了。

“停电啦!”63岁的罗漱芳冲进卧室,殷进保床头的制氧机没了光亮。

“天啊,你这肺病哪能离得了氧气啊!”罗漱芳跑出家门,求助邻居,想法联系杨店供电所所长宋刚。

情况紧急。宋刚和4名同事迅速提起抢修背篓,装入绝缘手套、工具包等器具,搬入车斗,又装上一台汽油发电机,从7公里外驱车向位于左家山半山腰的权坪村赶来。

20分钟后,随着发电机响起,殷进保家的灯亮了,制氧机又响了。

“是你们保住了我家老头子的命啊!”罗漱芳抓着宋刚的手,往屋里让。

“阿姨,刚才山顶的一根电杆遭遇雷击,全乡有180多户停了电,我们得马上到山顶抢修!”说罢,4人将车辆停在殷进保家门外,背起背篓,徒步向山顶爬去。

晚10时许,左家山上下的村落里,再次亮起一道道灯光。

发生在今年5月31日的一幕,宋刚至今难以忘怀。他忘不了,那天他卸下背篓,打开手机时,供电服务微信群里,点赞声一片……

在两当,群众称宋刚他们为“背篓电工”。车开不到的地方、无路可走的地方、洪水和塌方阻断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靠着背篓,将电力抢修器材背进秦岭山区,把光明和温暖送到大山深处。

“关键时候,多亏了背篓电工!”

两当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东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之称。背篓是当地群众在绿水青山间背负物资的传统工具。即便今天,背篓不仅是家家户户的常见物件,还会在紧急时刻派上用场。

2020年8月12日深夜,站儿巷镇仁河村突降暴雨,100多户停电。次日7时,时任站儿巷供电所所长宋刚带着代小荣、王志伟、张彬,驱车前往仁河村抢修电力设施。行至太坝村,山体塌方,道路中断。

灾情紧急,供电紧急。

怎么办?

“背篓!背篓!”情急之下,宋刚想起的背篓,引起其他同事的共鸣:“对呀!用背篓把抢修设备背进仁河!”

“谁家有背篓?”

一旁的乡亲们纷纷应答:“我家有。”“我家有。”

不一会儿,四只背篓里就装满了扳手、钳子、起子登杆脚扣、安全带、绝缘手套、验电器、接地线等工具……宋刚他们每人背起20多公斤重的器材,绕过塌方体,向山坡爬去,消失在山林之间。

经过2个小时的跋山涉水,他们才抵达仁河村。

宋刚一眼看出故障原因——村口一根电杆倒塌,导致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断电。他们切断电源,清除故障,接通线路。

“来电了!”“来电了!”群众在欣喜中看到了这四名电工,不约而同地说:“关键时候,多亏了这几个背篓电工!”

两当县新时代的“背篓电工”,由此得名,不胫而走。

“背”出的光明

宋刚为什么会在紧急时刻想起背篓?“背篓电工”为什么会在今天还能被人叫响?

提起这些问题,宋刚说:“我们背背篓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宋刚1972年出生,1998年从兰州电力学校毕业后,先后到两当县城关供电所、站儿巷供电所、杨店供电所工作。不论是参与两当县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还是如今全力提升供电可靠性,27年的工作中,背篓都是他和同事在两当县秦岭山区常用的工具。

宋刚记得,刚上班,他就遇上了国家村村通电工程。那时,在大山里栽电杆、架电线,主要靠人拉肩扛。随身的工具怎么带?就从群众家里借来背篓背。走到哪个村,背篓就借到哪个村。

“好借吗?”

“乡亲们支持得很!一听供电所的电工来送电了,别说一个背篓,连梯子、绳子等能用的物件都拿来了。”宋刚说,“栽杆架线时,我们电工是技术工,村里的劳力是普工,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干。”

2016年,广金乡响水村通电到户后,还有10个山头上的20多户群众用着木电杆。雨季里,不是今天这家的电杆倒了,就是明天那户的电线断了。只要群众一打电话,宋刚和同事都会背起背篓赶到现场,扶杆、拉线。一个供电所,七八个电工,几乎天天背着背篓在山头上跑。

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灯泡亮起、农机具通电后,都热情地端茶、让座,拉着电工们到屋里休息。“背篓电工”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近。

响水村王元发家,离村里的变压器两公里远。2017年秋天,宋刚一到他家门口,心里便咯噔一下——两根裸铝线,各垫着一只废胶鞋底子,搭在木杆上。

“木杆不抵风雨,用鞋底子绝缘,风险太大!”随后,宋刚用背篓背来四卷绝缘线,并想法运来10米高的水泥杆,把线和杆全部换了。

后来,宋刚查资料发现,王元发家门口的那根木杆,是两当县最后一根木电杆。

2018年,两当县农村电网完成改造,供电所的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重点转为电网运维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可是,电工们发现,虽然有了无人机、望远镜等现代化装备,但昔日的背篓,还是离不开,甚至成为运维、抢修时的必备工具。

“两当电网几乎都在高山深谷里,有些地方,不要说开车,连骑摩托车都难进。特别是山顶沟壑区域的供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就得人背着工具巡线。”站儿巷供电所台区经理王志伟说,比如,避雷器被雷暴击穿、恶劣天气中的倒杆和断线等,既要及时排查故障点,又要抓紧用工器具抢修,背篓就派上了用场。

仔细翻看这些痕迹斑驳的背篓,里面不仅有修电的工具,还有医用酒精等防护用品。

这又是为啥?

2022年夏天的一个清晨,王志伟背着背篓从站儿巷镇出发,翻两座山、蹚一条河去广金乡东河村巡线。一路上,野猪、狗熊、蛇等动物不时出没,步步惊心。忽然,他发现,不知啥时候,右小腿被旱蚂蟥叮咬了一个小洞,流血了。

自那以后,王志伟的背篓里就多了医用酒精。每次巡线,走一段,他就会往腿上抹点,用来驱赶蚂蟥。

“背”来的温暖

有一回,身为供电人员的宋刚,背篓里却背了蜡烛。

2023年7月底,暴雨突袭泰山乡。同心村600多户村民断了电。由于持续降雨,个别路段被冲毁,当晚无法恢复供电。

没电,乡亲们的生活咋办?正在西坡镇排查线路故障点的宋刚,买了5捆蜡烛,装入背篓,又一次翻山越岭,抵达同心村,把蜡烛挨家挨户发到群众手里。直到次日,与前来的抢修队汇合,抢通电力。

“背篓电工”,还利用背篓,成了山区留守老人的“捎货员”。

2020年夏季的一天,宋刚接到广金乡东河村党支部书记黎耀顺的电话:“宋所长,你们最近来时,能不能帮老年人从镇里带些米、面、油、盐?”

宋刚闻言,爽快地答应了。

“广金乡在两当县最南部,距县城100多公里,交通很不方便。”宋刚说,从那时起,电工们的背篓又重了——巡线、抢修时,把沿途村民所需的物资带进去,返回时,又把村民卖出的土特产捎回到乡镇的买家手里。

背医用酒精,背蜡烛,背米面油,背土特产……看似都和供电“八竿子打不着”,但宋刚解释得好,“不管装啥,背篓,就是我们为群众服务的得力工具。”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27年里,宋刚共用坏了10个背篓,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

2021年6月,他从站儿巷供电所调任杨店供电所任所长后,又在这儿专门组建了“背篓电工”服务队,保供电、送温暖的服务不断延伸。

“背”出来的“零投诉”

一件件物资,通过“背篓电工”,送到了群众家里,也温暖着群众的心。

如今,在两当,许多老百姓遇到供电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国家电网全国统一供电服务热线95598,而是联系“背篓电工”。

宋刚现在所在的杨店供电所,已连续实现6年半零投诉。

宋刚坦言,无投诉,不代表他们没停过电,而是来自群众的信任。

这份信任,是“背篓电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诚赢得群众支持的最高奖赏。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这样几个小故事——

2024年初秋的一个夜晚,张家乡黑河村李有福家里突然停电。他先给宋刚打电话,之后两人开通微信视频,宋刚一看,是线路老化导致开关跳闸了。在视频这头,他教了几招,李有福家的电立马恢复了。

2024年11月,国网两当县供电公司对10千伏113杨左线线路进行改造,21公里线路、46台变压器要有序更新,杨店镇、左家乡1000多户分批次停电。

一个夜晚,有群众给宋刚打电话,催着通电。宋刚接起电话,那头的群众说:“话筒里的风声怎么这么大?哦,你还在电线杆上趴着呢!”

得知情况后,本是埋怨指责的电话,变成了嘘寒问暖:“老宋,你们真不容易。我们还能在家里躺着,你们却连夜为我们改电路。停会儿电,我们理解了。”

又一个深夜,得知左家村左根锁家的母猪要产崽,急需用灯泡烘烤猪圈,为待下的猪崽取暖。宋刚决定暂停改造施工,推闸送电。

左根锁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宋刚则是感谢对方给予的包容。

“这么多年,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就是停电了,也要先问你。”左根锁的这句话,让宋刚倍感温暖。

今年初秋的一天,杨店供电所计划临时检修线路,准备次日停电。忽然,电工王加林想起眼下正是烟草收获季节,与颜河村烟草种植大户陈根贵联系后,确认正是烤烟高峰期,一炉烟草就是1万多元收入。所里果断推迟检修。

后来,陈根贵登门道谢:“你们的服务,就是供电所墙上的这句话——人民电业为人民。”

两当县共有14个乡镇,其中12个都在山区。国网两当县供电公司管的4个供电所,3个也设在秦岭山区,每天23名“背篓电工”,负责着山区乡镇的电网日常运维工作。位于县城的城区供电所,也以“背篓电工”为榜样,服务客户。

就这样,全县14个乡镇2.1万个用电户,都得到了“背篓电工”和像“背篓电工”一样的耐心、周到的用电服务。

正如宋刚所说:“现在,虽然不必天天背背篓了,但背着背篓服务群众的那股劲儿,一直不会丢。关键时候,一旦再背起,咱还是‘元气满满’。”

【记者手记】

背篓里的为民情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提起背篓,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山区群众背物资的工具,很难与电工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秦岭山区的两当,背篓却与电工密切地连在一起:

——在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中,它是电工们背负架线器材的工具;

——电通了,电力供应更可靠了,它是电工们背着望远镜、测温仪巡线的工具;

——在电力设施遭遇自然灾害后,它又是电工背着抢修器材,跋山涉水,抢通电力的工具……

阶段不同,用途不同,但背篓的功能没变、电工的职责没变、电工服务群众的初心没变。

如果说什么变了,那就是背篓的重量更重了:

一个是看得见的重量,背篓电工们在为群众办电中,又背上了预防旱蚂蟥叮咬的医用酒精,背上了大山深处老年人需要的米面油盐,背上了电力中断后群众需要的蜡烛;

另一个是看不见的重量,群众一旦有用电上的急难愁盼,背篓电工们总是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化解难题。

在背篓电工眼里,这小小的背篓,正是打通服务民生“最后一百米”的桥梁。背起的不仅是工具,更是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期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个关键词看兰州高质量发展新成...   原标题:兰州蓝 综合交通大会战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20强 新型工业化  四个关键词看兰州高质量发展...
中瑞股份:公司将持续关注包括韩...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近期中韩关系升温公司有承接合作韩国企业相关项目吗?董秘回答(中瑞股份SZ301...
碧水欢歌处 幸福正流淌 来源:皖西日报  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淮河支流淠河的源头。这里国土面积2043.3平方千米,拥有...
中兵红箭:公司产品不直接应用于... 投资者提问:你好,请问公司在航天领域有怎样的业务?有哪些产品能应用在航天领域?谢谢!董秘回答(中兵红...
捷捷微电:汽车电子成发展重点,...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请问贵公司最近是否有新产品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产量规模是怎么样的水平,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