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参观翠云廊景区。
翠云廊景区上演《张飞植柏》情景剧。
“点树交印”情景剧演出。
□周旭
走进国家4A级景区翠云廊——这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区域,仿佛踏入了一部可以触摸的史书。2000多年来,古道两旁的柏树历经八次大规模栽植,见证了从秦汉到明清的半部中华交通史。清代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曾以“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的诗句,为这条自唐代便已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的翠柏长廊,赋予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交树交印”制度守护翠云廊古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丈而树”的政令,让官道植柏正式从民间经验上升为国家制度。第二轮大规模植树的倡导者,则是三国时的蜀汉巴西郡太守张飞。相传他不仅率军队凿石开山,将道路扩宽至丈余,更在道旁植柏护路,奠定了翠柏长廊的雏形。至今,当地仍流传着那些胸径达1.8米以上的苍劲古柏为张飞手植的说法,人称“张飞柏”。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贡献卓著。他在任上植柏10万株,使翠云廊初具今日之规模,并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颁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据《剑州志》记载:“至今官民相禁剪伐,以志甘棠之爱。”此后,剑州更是形成了“交树交印”制度,新旧官员卸任交接时须清点行道树,依数量增减予以奖惩,让植树护树有了更完善清晰的制度保障。
蜀道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其中树龄约2300年的“剑阁柏”,枝叶间既有紧密鳞叶,又有疏生针叶,兼具松柏特征,为全球仅见的特殊变种;1963年朱德视察时命名的“帅大柏”,需五人合抱,见证了红色记忆与古蜀文脉的交融。
几乎每一株古柏都有自己的传奇
“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以今天广元市剑阁县内的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西抵梓潼、北达昭化、南至阆中,绵延340余里,其所处的金牛道被誉为“古代陆路交通的活化石”。
沿着古道而行,几乎每一株古柏都有自己的传奇——“夫妻柏”根脉相交、枝干连理,树上系满了游人祈福的红丝带;“隆中对柏”相向而立,枝叶的轮廓远看恰似两个促膝论道的身影,三国名场面跃然再现;“望夫柏”枝干斜伸,像一位侧身挥手、盼夫归来的女子,将守望情愫融入苍劲姿态。
南线剑阆古道3.2公里的徒步路线上,“龙爪柏”根系如神龙探爪,枝叶上泛着光泽;“结义柏”三树相拥、枝叶相缠,仿佛兄弟紧握的手。
近年,广元市深挖古柏与古蜀道资源,打造“古蜀道徒步游”文旅品牌。这条串联起古关、古道和古树的精品路线,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让昔日的交通要道,变身成为触摸历史、体验生态奇观的热门打卡地。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古树名木
不论官方还是民间,植柏、护柏、守柏,已成为代代相传的共识。
“交树交印”制度在剑阁县不仅得以延续,还与时俱进地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科学考评指标。当地设立了四川首个古柏保护专项基金,建成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家工作站。从卫星遥感监测到DNA鉴定,多种现代科技手段都被用在了古柏保护工作中。每一株古柏都有动态电子档案,2024年7月投用的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更是做到了对环境、虫害、雷电、火灾以及土壤温湿度等项目的24小时综合监测。
景区内,“一树一策”的保护措施随处可见:倾倒的古柏由钢索牵引加固,受损的树洞经专业“微创”修复,对濒危衰弱的古柏注射营 养 液 进 行“ 复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古树名木”,正是这份古今接力的守护,让7778株古柏历经岁月洗礼仍生机盎然,枝叶年年翠绿。
当风吹过古柏的枝叶,沙沙声里,既有千年历史的回响,更有代代相传的守护之歌。这绵延300多里的绿色长廊,正是四川大地万千瑰宝的缩影——从蜀道的雄奇到川西的秀美,从人文的厚重到生态的鲜活,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底蕴深厚的锦绣画卷,让每一位踏足这里的人,真切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与神奇。
天府新视界&四川省档案馆联合出品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