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带着孩子,将秋天的树叶印在纸上。
在陶艺课上重塑泥土。本报记者 顾植霞 拉毛措 摄本报记者 顾植霞 拉毛措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幼儿园的温室大棚里,五岁的拉毛正小心翼翼地将盐均匀撒在新鲜采摘的白菜上,小手轻轻揉搓,神情专注,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腌菜。
在平均海拔3300米的兴海县,教育正以如此亲切而具体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童年体验。
“孩子们不仅在这里学习种植,还能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甚至亲手尝试传统食物的制作。”兴海县幼儿园园长鲍永萍指着温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线椒和草莓,一一介绍每年的收获。这片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半亩童田”的小天地,正是兴海县学前教育内涵提质工程的真实写照。
“十四五”以来,兴海县的学前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在2024年,省教育厅督导组对全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展开省级督导评估,督导组深入全县15所幼儿园,严格审核各项指标,最终认定:兴海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已达到国家评估标准,“自那时起,整个县的学前教育工作就按下了‘加速键’,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虽然更忙了,但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一抹自豪的笑容,浮现在县教育局学前办主任公保才让黝黑的脸上。
目前,兴海县拥有幼儿园52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达97.7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100%。更关键的是,曾经制约高原学前教育发展的师资和资金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我的工资从之前的3000元提高到8000多元,还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心里更踏实了。”幼儿园教师王占霞欣慰地说。2024年,兴海县出台《提高学前教育教职工保障水平工作方案》,在海南州五县中率先实现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同工同酬,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
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行驶两小时,便抵达海拔3900米的温泉乡中心幼儿园。中午一时,86名小朋友在老师的陪伴下安静午睡,他们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安宁与满足。“在教育行业干了大半辈子,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在这里,一所幼儿园都没有被落下,一个孩子都没有被遗忘。”温泉乡学前办主任才旦坚定地说。
近三年来,兴海县累计投入5227万元用于幼儿园建设与改造,真正实现“一乡一中心园、大村独立园、小村联合园”的全覆盖。即便在偏远牧区,也通过设立6个巡回支教点,确保教育服务惠及每个角落。
曾经面临“入园难”的农牧民家庭,如今不仅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还通过“家园共育”机制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此同时,“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高原绽放出独特光彩。在兴海县城东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正变身“小小特种兵”,跑着跳着,就把国防教育“玩”进了心里。这种将教育自然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兴海县特色教学实践的创新体现。
“我们创设多种特色课程,构建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相融合的体系。” 公保才让介绍。以县幼儿园为龙头组建的“1+3+N”幼教集团,正通过管理输出和师资共享,带动8所乡镇幼儿园共同提质升级。
黄昏时分,幼儿园陆续放学,家长们在校门口接过孩子,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一位家长感慨:“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的孩子真幸福。”
从温棚里的小菜农到课堂上的“小小特种兵”,从县城幼儿园到海拔3900米的乡村园所——在这片高原上,学前教育的阳光,正均匀而温暖地洒在每一个孩子的肩头。
下一篇:建设“好房子”,如何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