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 (记者 孙艳) 记者近日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获悉,“十四五”期间,经开区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级、产业服务生态、绿色宜居新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数据显示,五年来,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今年上半年增速居国家级头部经开区第一;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共惠及主体3.3万家次。
经济发展能够跑出“加速度”,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引擎。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开区作为全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一方面,主导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占据先发优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创新打造“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超3万P;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实施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区域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全国最高。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经开区充分发挥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承载区的双轮驱动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已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全市占比15%,独角兽企业19家。
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成果落地开花,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产业生态聚能增效,经开区打造了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出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近70项,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惠及主体3.3万家次;市场主体总量增长近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730余家;全国首创亦企服务港集成服务管家模式,构建“亦企办”企业接诉即办新模式并获全国推广。
目前,经开区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贡献率达69%。未来,经开区将以服务落实国家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亦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