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报)
转自:今晚报
#甲骨文字形似洗头走红#【甲骨文字形看似“洗头”走红网络,专家解读:这个字形态与“盗”相似】#专家回应甲骨文字形似洗头#近日,一则“猜猜甲骨文这是什么字”的网帖在社交平台火了,该网帖晒出一个颇具想象力的甲骨文字形图。图中一人弯身探向器皿,似乎线条自头部垂落,引发网友大量联想。有网友直呼“这不就是在洗头吗”,也有人认为“像在吐”,在讨论中,留言已突破两千条。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图片右下角的图形属于甲骨文,为繁体字“盜”(简体“盗”)。至于图片中央的图形,他指出,虽然形态与“盜”字甲骨文相似,但并不是现有经过学界确认的甲骨文,更不是“沐”字。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李发教授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图片中央的图形可能来自书法创作。“书法中为了艺术效果,会对结构进行调整,有时不完全符合文字学依据。”专家指出,虽然(画红圈图案)形态与“盜”字甲骨文(右下)相似,但并未见于现有经过学界确认的甲骨文,更不是“沐”字。针对甲骨文“盜”字,李发教授解释称,这属于典型的图形式表意字。“从形态上看,像人手持吸管吸食器皿中的液体或食物。此字旧释为‘㱃’,今天写作‘饮’,但字形上与甲骨文联系得不紧密。现在有学者改释为‘盗’,因为像人跪坐张口垂涎的部件对应今天的‘㳄(音xián)’字。另外一个部件是‘皿’,合起来就是‘盜(盗)’。”他指出,“盗”字本义很可能与“吸食”相关,但文献中未有明确记载,现代常见的“盗窃”义反而是其假借义。从“盜”字甲骨文的构形看,刘永革向记者解释:“上方的三点水表示‘涎’,体现出‘对财物垂涎而偷取’的含义,是该字本义来源。”至于网友解读成“吐”或“洗头”,他认为反映的是现代读者基于图像直觉的本能反应。李发教授进一步指出,单纯“看图说话”是公众认识古文字最常见的误区。“汉字是活的文字,要将古文字置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寻绎其演变的轨迹。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认识古文字还需要了解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面对古文字,大众最容易犯的就是‘凭感觉猜’。”刘永革提醒,甲骨文中象形字只占很小一部分,判断字义应该去专业的网站去查。“如喜欢甲骨文,就去‘殷契文渊’平台等权威数据库查询,每个甲骨文字都经过了专家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