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见能源)
短短24小时内,特变电工体系内四位高管岗位发生重大变动,原总经理黄汉杰履新硅料子公司董事长,这轮密集调整暴露了这家传统电力设备巨头对新能源业务的战略重定位。
11月24日,特变电工连发多条公告,宣布一系列高管变动:公司总经理黄汉杰辞去职务,拟任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彭旭亦辞职,拟任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与此同时,特变电工董事会火速通过新任高管任命案,聘任种衍民为公司总经理,陆旸为副总经理。
同一天,港股上市公司新特能源也发布公告,张建新已辞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务。一场涉及两家上市公司、四位核心高管的密集人事调整,在一天之内悄然完成。
黄汉杰调往新特,新能源业务战略地位提升
黄汉杰从特变电工总经理调任新特能源董事长,绝非普通岗位轮换。特变电工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公司新能源产业管理”。
黄汉杰在特变电工体系内历练多年,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他此次职务变动,实质上是将核心管理人才直接下沉至新能源业务一线。
与新任特变电工总经理种衍民相比,黄汉杰的调整更凸显公司对新能源业务的重视。2019年任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总裁,主导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团;2021年任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期间以总裁身份带队与中国大唐集团洽谈清洁能源合作项目。
张建新的离任同样值得关注。作为新特能源的创始人之一,他自2008年2月起就担任公司董事长,陪伴公司度过了从初创到港股上市的全过程。
在他领导下,新特能源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能已达30万吨。
硅料行业承压,战略调整迫在眉睫
新特能源作为特变电工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多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多晶硅产量为3.36万吨。
在硅料价格持续波动的行业背景下,庞大的产能如何高效消化,成为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
光伏行业近期经历了一轮硅料价格大幅波动,各家硅料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降本增效压力。与此同时,风能、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业务也成为企业平衡周期波动的重要抓手。
2011年,新特能源收购了特变电工控股子公司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公司主营业务新增了电站建设和运营板块。
这一布局使得新特能源在产业链一体化方向上迈出关键一步。
特变电工2025年1至6月份的营业收入构成显示,新能源产品及集成工程占比13.05%,虽不是最大收入来源,但却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此次人事变动,很可能是公司强化新能源板块整体协调能力的重要举措。
特变电工的全产业链作战
黄汉杰担任新特能源董事长后,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提升硅料业务的盈利能力。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管理精细化、成本控制精准化已成为硅料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黄汉杰的财务背景或许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彭旭从特变电工副总经理调任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也将加强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这种人事布局反映了特变电工试图打通从多晶硅到新能源电站建设的全产业链管理壁垒。
在新特能源方面,管理层变动并非突如其来。2024年以来,公司已经陆续任命了多位新高管。
2024年6月,孔营被任命为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2024年9月,杨晓东被委任为执行董事、总经理,这些调整早已为此次董事长换人埋下伏笔。
特变电工总部层面,种衍民出任总经理后,公司的战略方向是否会更加注重传统变压器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平衡,也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种衍民作为技术出身的高管,且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政策敏锐度和产业视野将直接影响特变电工的未来走向。
资本市场用价格投票。特变电工市值达1087亿元,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这次高管换防能否带来业绩提升。人事变动当日,特斯拉也被曝出13位核心高管密集离职,新能源行业的人才流动从未如此频繁。
行业周期波动时,企业选择把最优秀的管理者派往战斗最激烈的前线。黄汉杰从母公司总经理“降职”到子公司董事长,恰恰揭示了特变电工在行业转折点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