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本报记者 谭国伦
11月20日,廊坊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二次会议圆满落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霸州市作协主席王英凭借深厚创作造诣与扎实基层组织经验,被增选为廊坊市作协副主席并被聘任为第三届文学院院长。身兼医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笔耕不辍数十载的他,将以新身份扛起新使命,为廊坊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此刻既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手握聘任证书,王英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霸州是我的文学根脉,多年来我带着本地作家深耕乡土,见证了无数作品从萌芽到出圈。如今,走上新的岗位,意味着要跳出一地视野,扛起全域文学发展的担子。此次当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推动廊坊文学提质增效、薪火相传的重托。”
王英著有《梨花雨》《五味回眸》等多部力作,《母亲的葫芦瓢》《壮哉,英名墙》等作品或饱含乡土烟火气,或彰显家国情怀,部分散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教辅。在他带领下,霸州市作协成果斐然:承办廊坊市文学改稿会、大报名刊散文交流会等品牌活动,推动百余位作者的作品登上省级以上刊物,成为全省市县级作协标杆。谈及如何转化个人经验,王英表示:“好作品源于生活,作协工作贵在聚力。未来我会把‘改稿会’‘交流会’等成熟模式推向全市,依托文学院搭建常态化交流机制,让县(市、区)作家互学互鉴,同时分享自己题材挖掘、文字打磨的经验,助力全市创作质量整体提升。”
文学创作需守地域之根、跟时代之脉。王英的作品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廊坊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有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他强调,“未来会引导作家既要深挖本地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让作品带着‘廊坊味’;更要聚焦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现实题材,捕捉百姓生活的烟火日常与时代变迁,让作品充满‘时代感’。唯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融,作品才能既有温度又有厚度。”
身兼医者与作家,王英坐诊之余笔耕不辍,累计创作600多万字,跨界经历让他对文学的包容性与成长性有着独到理解。谈及青年与基层写作者培养,他有着清晰规划:文学事业的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基层。他认为,写作者应该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只有真正俯下身去倾听、去观察,笔下的文字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表示,廊坊市作协文学院将定期邀请名刊编辑、知名作家开展专题讲座与一对一辅导,同时积极与各县(市、区)联动,发掘基层创作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
关于未来的工作重心,王英表示,他将与主席团成员紧密协作,在廊坊市作协的总体部署下,以文学院为主要阵地,多举措提升廊坊文学的整体影响力与美誉度,建立健全创作扶持与激励机制,特别是向基层作者和青年创作者倾斜,确保“文学廊军”队伍后继有人、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