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浙江发布
11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情况。
“十四五”以来,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保持14年连升,环境信访总量连续9年下降,“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继“千万工程”后再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些年来,浙江持续实施第五轮“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等行动,推进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深化“污水零直排建设”,加大千岛湖、太湖等重点河湖治理力度。
把更多目光沉到老百姓身边,聚焦小微水体、噪声油烟、生活垃圾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开展“美丽河湖”“宁静小区”“无废城市”建设,让大家更真切感受到优美生态环境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2024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26.1微克/立方米;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8.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各项指标继续领跑长三角。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把高排放、高污染“两高”项目准入关,实施“增产不增污”污染物削减替代措施。
通过环境标准的更新迭代,倒逼化工、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打造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进绿电入浙,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1.9%,历史性超过火电。
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上下功夫,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1.5万辆,基本淘汰国三柴油货车,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90%。
浙江河湖众多、海岸线绵长,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划定3.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66个,为野生动植物打造“天然庇护所”。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增加森林面积50余万亩、蓄积量6700万立方。
围绕土地、矿山、海洋保护修复,累计实施1055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土地425万亩,治理18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修复海岸线140公里。
创新实施“多田套合”工程,率先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建设。
嘉兴、绍兴、丽水等6地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杭州、温州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多年保持一类。昔日“矿山疤痕”变身“绿色氧吧”,名山湿地、碧海银滩成为老百姓休闲游玩放松的好去处。
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开发“碳效贷”“生态贷”“林业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1054亿元,让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变成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产”。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品牌,推动50个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落地,带动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投资超1400亿元。
安吉白茶、莫干山民宿、丽水山耕等一大批品牌项目带动百万农民增收,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深度融合,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浙江承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举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主题展,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青少年“生态第一课”、环境保护公益巡演、全民生态运动、全民义务植树等系列主题活动,生态环保越来越成为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越来越成为公众自觉。
敞开监督、曝光问题、回应关切,培养出了一批企业环境“医生”、农村环境监督员、环保协管员、环保义务巡防员,全省在册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就有278万人,越来越多人成为绿色发展的见证者、维护者、贡献者。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的新起点上,浙江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编辑:李洲媚、李为民、李特颖
责编: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