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晶晶
● ● ●
11月的巴西亚马逊河畔的小城贝伦,汇聚了全球气候界的官员、科学家与政策人士,包括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的身影。这位“气候变化经济学之父”今年已经79岁,显然不适应炎热且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只能脱下西装,在冷气不足的会议场馆中缓步穿行、忙碌于各项安排。
这是他第二十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英文简称COP),也被称为联合国气候大会。
2006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二次缔约方大会(COP12)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前,英国发布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这份长达700页的报告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当时的英国政府经济局局长尼古拉斯·斯特恩主持编撰,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经济代价,并将其定义为“史上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号召国际社会立即采取行动。[1]
斯特恩最直接的一项结论是:“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带来的总体成本和风险将相当于全球每年损失至少5%的国内生产总值。”
《斯特恩报告》在气候经济学领域颇具里程碑意义。即使因为其采用了较低的贴现率(赋予未来世代相对于当前世代较高的权重),遭致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等学者的批评,但仍对多国的气候治理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在本次的全球气候盛会上,他的任务之一是作为气候融资高级别独立专家组(IHLEG)的联合主席,发布该组织的第四份报告。IHLEG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设立,旨在通过报告提供政策选择和建议,以实现气候资金目标。
当“知识分子”在COP30现场英国角(UK Pavilion)第一次见到他时,斯特恩正在进行此行的另一个任务:介绍他于11月5日公开的新书《21世纪的增长故事:气候行动的经济学与机遇》(下称《增长故事》)。[3]
斯特恩称《增长故事》在很多方面是《斯特恩报告》的2.0版本,其核心观点是,为应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而进行的投资与创新,将催生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新增长模式。
增长来源于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包括成本下降与经验带来的创新推动力、新技术的规模化效应、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系统生产率增强、健康状况改善,以及投资占比的提高。
相比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增长故事》更像是以大量文献为支撑的政策倡议,例如这种增长的动力机制就基于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等人在“创造性破坏”方面的研究。[4]
尽管年事已高,但斯特恩依旧在许多专业团队担任关键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方向。在今年的COP30上,IHLEG的第四次报告就为COP29达成的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5]
IHLEG认为,到2035年,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每年投资3.2万亿美元,其中60%应来自国内投资,40%来自外部投资。这意味着全球南方将成为资金的策源地,兼顾经济发展和气候行动,而不仅仅是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
“现在与气候行动相关的投资,其实就是发展投资。”斯特恩告诉“知识分子”。经过数次邮件沟通后,“知识分子”11月16日得以在COP30的巴西角与斯特恩做了一次简短对话。
斯特恩常常拜访中国,并多次赞扬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的成就。他在介绍《增长故事》的演讲时,直言中国已经引领了最新的一次工业革命。在书中,他将由能源转型、数字化、AI、生物与材料科学等多技术驱动、以可持续增长为目标的系统变革定义为“第六次工业革命”。
他还指出,中国将在气候融资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其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提供支持,推动发展、提供资金,并能够向多边开发银行施加压力。
● ● ●
知识分子:您参加过多少次联合国气候大会(COP)?
斯特恩:自2006年以来,我参加了所有的COP,这是我的第20次。
知识分子:您对本届COP的整体感受如何?
斯特恩:我认为本届 COP 非常积极,它高度聚焦于“落实(Implementation)”。
上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宣布成立,旨在让世界各地的碳市场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当然,在全球碳市场中规模最大的两个参与者,中国和欧盟都深度参与其中。
另一个例子是“热带森林永续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其目标是设立一个能够产生收入的基金,另外则是利用这些收入用于保护森林。
以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当然,也有很多关于“国家自主贡献”(NDC)的讨论。NDC 本质上是各国的发展规划,其中包含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容,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排放如何下降,以及适应、韧性、自然资本等目标。
中国的NDC计划是到2035年,在排放峰值基础上降低7%-10%,并努力做得更多。我认为中国的排放大约已经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尽管尚未正式宣布,但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大多数都认为峰值就在现在,甚至可能是2024年。因此,中国未来将有10年左右用于降低排放。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减排幅度会远超10%。
第四个例子是关于气候融资的大量讨论,包括私营部门、能源转型、适应、韧性、自然资本等方面的融资。我认为,这一讨论如今更聚焦于发展融资,这是应该的方向。如何为城市筹措所需的融资与投资?如何获取升级电力系统、土地利用系统的投资?这些本质上都是发展议题。我认为这(在COP3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中国将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其开发性金融机构,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带来发展和融资能力,也能够在理念与行动上给予多边开发银行更大的推动和压力,促使它们进一步加大作为。
以上这些例子并不一定会体现在COP30发布的最终文本中,更重要的是来自各方的人们聚在一起,探讨他们能做什么、如何互相支持、如何互相学习。我现在认为,这才是各届C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关键故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协定文本。
《巴黎协定》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协定,我们仍在努力坚持并落实它。
知识分子:您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昨天也做了分享。整体来看,您认为减排行动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斯特恩:我这本新书的名字叫《21世纪的增长故事》,副标题是“气候行动的经济学与机遇”(The Economics and Opportunity of Climate Action)。这本书由伦敦政经学院出版社出版,内容开放、免费获取。
书名本身就传达了核心信息:所有为了改善气候行动而必须推进的举措本质上都是关于增长的投资,包括减排、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改善日常生活。
新的增长远胜于过去的增长。过去的增长模式是“肮脏的”且具有破坏性的,有大量的副产品,包括空气污染、削弱生物多样性,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等等。
如今,我们可以投资可再生能源,它们已经比化石能源更便宜。我们可以大幅提升公共交通,使城市更通畅、空气更清洁、更具生产力。公交车、汽车都应该电动化,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更便宜、更清洁、更易维护、整体更好。
因此,现在与气候行动相关的投资,其实就是发展投资。我们要把这视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其中也包括适应(Adaptation)。适应的回报率非常高,如果我能确保道路不会被洪水冲毁,房屋能够抵抗强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良好投资。
这基本上就是我在书中讨论的增长故事。如果我投资于效率提升,尤其是能源效率,那不仅有利于气候,也有利于经济增长。效率更高,生产率更高,增长也就更高。
但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大量投资,并且要弄清楚投资方向,以及如何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创造再投资所需的环境,如何通过激励和融资机制来支撑。
微观层面包括碳定价、用于管理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的贷款体系、创新与研发的激励措施等;宏观层面则包括让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大型国家的投资规模可以上升三四个甚至五个百分点。
知识分子: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已经认识到清洁能源产业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会不会引发紧张关系或竞争,不利于国际技术合作?
斯特恩:新技术出现确实会带来一定的“错位(Dislocation)”。当汽车出现时,照料马匹的人们的生计受到影响。当这些新技术到来,这是一个发展、探索、走向规模化并降低成本的时代。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竞争,能够带来新产品、降低成本的竞争,是积极的竞争。
与此同时,你必须管理这种“错位”。例如,你要帮助煤矿工人转向新的行业、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培训新技能,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时还包括当地的大学。但这就是适应的故事。
知识分子:除了太阳能、风能和电车,您认为还有哪些技术非常有前景,可能推动经济增长?例如核能,我们还没有谈到。
斯特恩:是的,我认为核能应当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来看,建设核电站耗时较长且成本较高,但我这是我希望会取得进步的领域,我也相信中国将在核能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少我希望如此。
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问题的核心在于“让系统更好地运行”。在中国,你们拥有大量的发电能力,但并没有很完备地利用它。要让电网更好地运转,一方面要投资电网,另一方面要更好地运营电网,而人工智能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些领域,你们会看到大量关于系统管理和优化运行的技术突破。
我认为绿色钢铁也会加速发展,特别是在绿色氢能因为廉价电力而变得更便宜之后。这只是部分例子,我相信其它部分也会出现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1] 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ttp://mudancasclimaticas.cptec.inpe.br/~rmclima/pdfs/destaques/sternreview_report_complete.pdf
[2] William D. Nordhaus. 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ttps://www.aeaweb.org/articles?id=10.1257/jel.45.3.686
[3] Nicholas Stern. The Growth 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 https://press.lse.ac.uk/books/m/10.31389/lsepress.tgs
[4] Aghion, P., Antonin, C., and Bunel, S. (2021). The Power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ic upheaval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https://www.lse.ac.uk/granthaminstitute/publication/delivering-an-integrated-climate-finance-agenda-in-support-of-the-baku-to-belem-roadmap-to-1-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