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思瑶
一座城市的记忆,浓缩于一份报纸的字里行间。80载光阴流转,《哈尔滨日报》与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相伴相生,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人民心声,从一张报纸发展成拥有报、网、端、微的全媒体矩阵,始终挺立在舆论阵地的前沿。
童年时,家中长辈对《哈尔滨日报》的爱不释手,曾是我心中的一个谜。那油墨的清香,那翻动纸页的沙沙声,仿佛蕴含着比童话书更深的奥秘。这份不解,随着求学英伦的阅历而逐渐消解。在伦敦地铁里、医院里、办公室休息区里,人手一份报纸的阅读场景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彼时西方发达社会的表征,更是一种对深度信息和公共议题的专注。而后,在央视从事英文新闻编辑的经历,让我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观察世界,却也让我深刻反思:真正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必然植根于深厚的土壤,连接着最广大的群众。
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加入《哈尔滨日报》这个大家庭。尽管身处新媒体领域,但我始终对那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怀有特殊的情感。研读版面设计,分析选题策划,对比《人民日报》等央媒的导向,揣摩《哈尔滨日报》与《新晚报》各自的特点,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我深切体会到,在信息爆炸甚至算法制造“信息茧房”的今天,一份负责任的主流报纸,如同定海神针,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性,为城市和国家梳理脉络,凝聚共识,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高地”。
在哈尔滨日报社工作的八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充实、最接地气的岁月。我热爱在故乡做新闻的感觉,可以深入基层分析观点,可以面对面采访群众,倾听他们鲜活的故事,感受时代的脉搏。从国际传播的“瞭望塔”到地方新闻“深耕田”,我更加确信,我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其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在于与脚下这片土地同频共振。
作为《新晚报》新媒体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承报社80年的优良传统,更要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勇于创新。今年夏天,我们策划推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舞台的夏天”。连续30场演出,我们为普通市民搭建起展示才艺的舞台。当歌声飞扬、舞姿翩跹,当市民们欣喜地询问“这是什么活动”,我们自豪地回答:“这是报社办的,是哈尔滨日报社的活动!”特别是在《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专场,热烈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许多市民感慨:“《哈尔滨日报》就像一位靠谱的、热爱生活的、有文艺气息又有独立思想的老朋友!”这一刻,我们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纸”,成为了城市文化生活的积极组织者和构建者,实现了从“记录时代”到“参与建设”的跨越。
八十年,比许多人的一生更为漫长;八十年,沉淀了无数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和几代报人的青春热血。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的春潮到新时代的伟大复兴征程,《哈尔滨日报》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与城市发展同步。
这份报纸,记录过共和国的辉煌成就,也书写过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见证过冰雪节的光彩夺目,也聚焦过民生百态的点点滴滴。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一代代哈尔滨人的精神家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属于《哈尔滨日报》一份子的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加快深度融合,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讴歌伟大时代,服务人民群众,为哈尔滨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更加磅礴的舆论力量。
八十正青春,整装再出发!《哈尔滨日报》这支饱含深情的笔,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华章!
作者 | 2019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现任《新晚报》新媒体运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