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立冬过后,天津市河西区柳林智汇中心大厦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天津低空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省级飞行服务平台,将于年底正式投运。河西区打造的低空数字产业聚集区和飞行服务保障先导区,未来依托低空经济“智慧大脑”,可实现同时管理3万台无人机。
从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我国低空经济加快从“云端”走向现实,不断释放发展红利。面对潜力巨大的低空经济新蓝海,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低空新基建和加大技术研发,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挑战,推进低空经济“飞得好、飞得远”。
新蓝海:万亿规模市场蓄势腾飞
输入指令,无人机就能根据设计好的路线自动巡检,并通过AI识别技术,实现车辆违法行为监测、森林火情识别等多场景应用。今年,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无人机企业蜂巢航宇研制出可续航120分钟的无人机。“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企业负责人岳向泉说。
低空经济一般指空域高度范围在1000米以下,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涉及无人系统、无人驾驶、芯片等多领域,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低空经济一端牵着先进制造业,一端连着智慧城市、文旅观光等新业态,发展需要肥沃土壤。广东、江苏等多地均发布低空经济规划和政策;天津在2025年印发的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无人机、eVTOL等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
记者在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展厅看到,智能航电模块、数据传输等30多种无人机航空电子产品琳琅满目。这家企业入驻时只有700多平方米,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调下,厂区面积增加到1200多平方米,今年以来订单增长10%。
“eVTOL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但相关驾驶员现在紧缺。”扎根天津港保税区的培训设备制造商安胜公司副总经理曹栋说,他们研制eVTOL模拟机培养驾驶员,为未来空中交通提前“铺路”。
天津工信局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增加值增速6.2%,其中低空产业增加值增速31.1%。
低空物流运输、农业植保、飞播造林、航空遥感等需求旺盛;安防应急、医疗救护、短途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场景潜力巨大;个人消费方面,商务飞行、航拍、飞行培训、空中游览等需求前景可期。
从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新兴经济形态,到如今走到大众身边释放科技发展红利,我国低空经济正以磅礴之势崛起,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低空装备产品数量超400万台,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低空装备快速发展。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各地政策密集出台,新技术与新业态深度交融,向天空要生产力的路径更加明晰。”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杨新湦说。
新图景:构建丰富多元生态梯次
打造低空经济管理平台、区域协同更加紧密……随着新技术进一步应用,低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多要素协同打造新载体。从事了十几年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工作的王宝魁,今年有了新的身份——天津市低空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打造天津低空经济发展的“智慧中枢”,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大屏幕上的三维实景地图上,一架架飞机、无人机等图标正缓缓移动。“平台接入整合全市空域数据,实现飞行活动实时调度与风险预警。”王宝魁说,天津低空经济公司下属的中科云图京津冀公司,依托飞服平台智慧大脑,已在静海区开展环保监测、消防巡查等管理服务。
去年12月,京津冀首个低空立体交通系统在天津市北辰区低空空域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投用。天津北辰科技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京闻说,低空物流精准配送、城区空中巡检服务场景的落地进程不断加快,北辰正逐步形成类似现代地面交通的空中交通指挥与服务系统。
——协同发展生态初步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河北应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更加彰显。天津市工信局航空航天产业处处长卞颖说,区域内基本实现无人机整机制造的零部件全配套。滨海新区发改委高技术与低空经济室相关负责人说,天津临海优势为低空跨海直运等新场景提供了试验及落地条件。
不久前在天津举行的直升机博览会上,京津冀三地首次组建低空经济展团。本次直博会首次设立低空经济馆,低空经济从单一装备展示迈向系统化生态呈现的新阶段。
坐在展厅里的模拟机上,屏幕显示出虚拟现实场景。座位摇晃、手柄震动,伴随飞机起降、颠簸,记者体验了一把“开飞机”。“虚拟飞行训练视景系统,可以针对不同城市以及特殊场景支持低空环境飞行训练。”北京赛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正晨说。
以数智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河道巡检可判断是否污染,林业巡护可核查有无乱砍滥伐,无人机正发挥‘网格员’作用。”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市场官朱胜利说,他们对风力发电机上叶片的大量裂痕数据开展大模型训练,无人机可以对4K超高清照片提取特征值,识别是否有裂痕,实现“所见即所得”。
不久前,由飞马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固定翼无人机,成功攀升至海拔6000米的雪域之巅,完成阶梯式高海拔飞行测试任务。“未来,无人机有望在高海拔遥感测绘、高原物资投送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天津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姚娜说。
今年8月,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来自中国邮政、顺丰等8家快递企业,使用无人机在生鲜运输、药品投递等领域同台竞技。天津市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低空经济+现代物流”的一个探索,将挖潜城市快递配送的低空模式,为将来更大规模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新挑战:综合体系建设尚需持续发力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低空经济充满无限机遇,但仍面临新的挑战。
一方面,低空经济的监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部分受访人士表示,飞行器适航认证标准、空域管理政策、飞行员资质等方面的政策需进一步明确。有企业负责人说,虽然部分城市的空域管理下放到地方政府,但相关飞行测试仍需要通过传统的飞行报备和空域申请流程。
另一方面,低空新基建仍有提升空间。比如,专家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低空经济通道设备、感知系统、低空出行物流起降点建设,解决无人机“黑飞”等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形成安全可靠的外部发展条件和完整的风险治理体系,有效应对新挑战。
“要把低空经济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复杂系统来进行风险管控,建立系统性的治理体系。”国家消防救援局原助理总监闫鹏说,出台专门的低空经济安全管理法规,明确低空飞行活动的准入条件、安全标准、监管职责等,并构建民航、军航、公安等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其次,加大对低空安全技术研发的投入。受访人士说,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入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对低空飞行器的监测精度和范围;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提升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杨新湦等专家建议,建立以智能低空网络为核心的低空飞行服务和交通管理一体化平台,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低空综合治理的水平。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全说,加快构建有人机加无人机的协同任务体系,在应急救援等复杂任务中实现效能倍增,积极拓展医疗救护、娱乐飞行、包机等市场,降低使用门槛,不断繁荣低空经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