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白莲
初冬的呼和浩特,内蒙古禾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平稳运转,将农牧废弃物转化为广受农户欢迎的有机肥料。公司总经理白连平感慨:“过去受气候制约,冬天低温导致降解慢,夏天高温又易引发生产问题,这一直是行业痛点。直到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带来了新技术,才真正破解了困局。”企业通过研究院引入耐温降解菌剂,构建起“低温起爆—高温促腐”两阶段转化工艺,开发出有机肥、生物源碳基液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如今,这条共建生产线年处理废弃物超10万吨,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
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揭牌。作为自治区与上海交大区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5年来,研究院已累计引入上海交通大学23个学院、8家附属医院的160多个专家团队,深度融入内蒙古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6项,培育孵化企业136家,建设省部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与重点实验室等平台10余个。从破解企业实际难题到填补区域产业空白,研究院以“硬科技”搭建起沪蒙协同的坚实桥梁。
在低空经济领域,研究院联合上海交大、西北工业大学核心技术团队共同组建内蒙古翔鹰低空经济有限公司,将建成自治区首个高原低空智能无人装备研发中心。“我们研制的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能够适应内蒙古高原地区的强风与低温环境,未来将在电力巡检、森林消防巡逻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公司市场经理邓宇轩介绍,这一项目填补了内蒙古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空白。
新能源领域同样硕果累累。研究院引进上海交大钠离子电池技术团队及工信部链主企业浙江钠创新能源公司,推动设立钠创新能源(内蒙古)公司,目前正与本地共享电单车企业合作推广钠离子电池应用,预计年内示范运营规模将突破百辆。
针对新能源重卡在长途货运中补能效率低的问题,研究院引入上海交大电力技术团队成立内蒙古禾晟新能源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高压直挂”超级充电技术,无需变压器降压即可实现从10kV电网直接取电,单枪输出功率超600kW,有效缩短重型车辆补能时间。目前该技术已在内蒙古取得30余台(套)设备订单,产值突破千万元。
此外,研究院还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资源落地转化,联合北京瑞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功能糖醇基地。该项目预计2026年3月投产,将助力当地实现功能性代糖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研究院打造“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运营模式,在包头市布局“中试生产基地”,建成8条中试生产线,系统搭建“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产业落地”完整链条。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及引进企业136家,其中90%以上与研究院建立深度合作,共取得知识产权200余项,形成技术协同、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
“从AI发酵自控系统的研发,到对接金宇生物、金达威等地方行业龙头,研究院全程为我们保驾护航。”内蒙古金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韩彦强表示。这家由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产业化团队孵化成立的企业,正是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
作为内蒙古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研究院积极探索“先使用后付费”“以拨代投”等新型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在人才引育方面,推动组建“伙伴研究组”,联合自治区内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属地化协同网络。通过“刚性+柔性”结合,促成42位上海交大教授与区内高校实现双聘联动,招收58名交大研究生赴内蒙古重点企业开展科研实践,累计培养技术转移人才500余名。
在内蒙古的全方位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正持续导入先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孵化更多高质量科技企业,为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下一篇:以家庭“小安”促社会“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