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石犀不动波涛静
——读林赶秋《石犀》
□高光俊
《石犀》作者林赶秋多年生活在都江堰市,几乎日日面对江水,其对都江堰的思考非常之深入。《石犀》一书细致地梳理了秦汉以来记载岷江从都江堰到成都段的历史文献,并参考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形成多项研究成果。如讨论离堆的开凿,并据考古成果考订李冰担任蜀郡守的大体年限等等。
林赶秋并非以旁观者的视角,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挖掘都江堰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这种长期浸润、来自生活的积累,让他对都江堰的研究更具烟火气与真实感。
本书内容提要说得明白:“《石犀》以人类学名著《金枝》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多重证据法,综合中外汉文典籍与出土文献、文献分析研判,沿波讨流,拨乱反正,去讹祛魅”。在我看来,《石犀》一书的成果,颇值得巴蜀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其研究方式也值得借鉴。
《石犀》这本书注文很长,而且是页下注。类似的长注,在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里看到过。在《石犀》这样一本学术含量较高而且希望面向普通读者的书里,我认为注文和正文几乎平分页面,有很大的用处——非常适当地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关系。作者能够在正文中尽量使用对读者友好的语言,方便更多的读者阅读;把比较艰涩枯燥的古文献引用和论证放在注文里,既不失一本严肃的文史学术书的本色,又让喜欢考究原委的读者可以深入审视作者的思考过程。恐怕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失去普通读者,又经得起同行的检验。这种写作方式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优化和学习。
《石犀》一书,我以为有以下三大特点。
其一,对相关传世史料进行穷举式的搜罗,对各种文献进行对比和梳理,然后得出合理的新结论。此种研究方法,当然也得力于作者本人深厚的训诂和文献功力,否则很难对年代较远的古文献特别是秦汉文献进行有效的释读。
其二,注意考古新材料。近几十年,成都周边有大量考古新发现,如都江堰河道发现的石人、天府广场附近出土的石犀、广汉三星堆的发掘等。这些新发现都被作者有效吸收,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进行考察。
其三,作者尽量摒除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惯性思维。对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且有明显不足的“常识”进行重新论证,追本溯源,得出更合理的结论。这不仅仅是“疑古”,更是对惯性思维的挑战。以基础材料和逻辑为根基,挑战“习焉而不察”,是学术进步的动因。
清人李调元有诗云:“石犀不动波涛静,风雨长留誓水碑”。石犀,经过千年风雨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展示着古代巴蜀文化新的魅力。《石犀》作为林赶秋先生聚焦都江堰文化的成果,也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研究著作。
(《石犀》,林赶秋 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5年11月版)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一篇:成都查处多家违规教培机构
下一篇:资源税有关政策执行口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