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但不少家长对孩子突发的呼吸道感染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对发烧、咳嗽的认识就有待提高。近日,在上海发起的“守护肺腑・健康在握——儿童呼吸健康关爱与科学防治行动”,通过线上公益科普片与线下沉浸式公益活动提升家庭对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科学防治认知。
“在门诊和义诊中,我看到家长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对发烧特别恐惧。”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超说,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热,就非常焦虑,不停问:“医生,体温怎么还不退?能不能快点退下来?会不会烧坏大脑?”
王超医生解释,其实,发热本身不是病因,只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热是孩子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工作的信号,孩子的精神状态远比体温数字更重要。一个体温39℃、但精神尚可、能玩的孩子,比一个体温38℃、但精神萎靡、呻吟不止的孩子,情况可能更乐观。
王超医生称,家长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把咳嗽当成必须立刻止住的症状。有家长听到孩子咳一声就紧张,恨不得马上把咳嗽止住。但咳嗽和发热一样,本身也是一种临床症状,咳嗽其实是一个保护性反射,可以把气道里的分泌物和病原体排出。如果咳嗽不影响睡眠,一般不建议使用镇咳药,而是以化痰等方式帮助排痰以及其他的对因治疗。
常见误区之三是家长遇到孩子发热、咳嗽就马上跑医院,要求医生“赶紧用抗生素”,快点给孩子“挂水”。其实,孩子在感冒发烧早期,90%左右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耐药发生。王超医生强调,只有在确实出现脱水、不能口服、病情较重要静脉用药时,才会考虑静脉输液。
关于“防”和“护”,王超医生强调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方式,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建议家长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第二道防线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在人多密闭的环境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这些都是有效的防护措施。第三道防线是提高自身抵抗力。包括合理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对免疫力的提升很关键。
如果孩子已经生病,那就不是“防”,而是“护”的问题了。“护”的关键是科学的家庭护理与及时就医。王超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发热第一天体温超过38.5℃,可以给退烧药对症处理,居家观察;同时多喝水、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如果出现精神反应差、惊厥,高热不退、或持续高热超过三天,呼吸急促或费力、面色发紫,或者脱水(如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凹陷、哭时无泪)等情况,就要及时就医。
我国儿童肺炎病死率占全病因死亡的8%,是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首位死亡原因。为将专业的呼吸健康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欧彼乐此次还联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市儿童医院推出科学防治公益片《守护肺腑·小熊的希望》。影片通过“我与小熊一起看病”的温馨情节,将诊疗过程转化为“打怪兽”游戏,破除儿童对医疗的恐惧,从根源降低因心理抗拒导致的延误风险。此外,影片融入呼吸健康科普贴士,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日常防护与早期识别技巧。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有些患儿可能因就诊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公益片用孩子能理解、家长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健康知识,既帮助儿童克服就医恐惧,也为家庭提供了专业指引,对推动呼吸道疾病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王超医生说。
活动现场,欧彼乐宣布捐赠10万元至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欧彼乐公益项目,将通过更多元化的科普教育助力构筑儿童呼吸健康防线。
原标题:《一听孩子咳嗽就马上镇咳、一见发热就希望立马降温?儿科医生纠正三大常见误区》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