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挺立护正义——记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台湖人民法庭副庭长齐松
创始人
2025-11-24 21:12:03

“松哥,您这术后的身子,哪经得住天天不按时吃饭!”时钟划过午后一点半,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台湖人民法庭副庭长齐松刚送走当事人,法官助理姜楠看着他弓腰揉腹的模样,语气里满是心疼。

姜楠递过刚热好的饭,齐松接过时带着几分歉意,声音还透着调解后的沙哑:“群众心里揣着事儿,让他们多说说,心里才舒坦。”

匆匆扒完饭,他从抽屉摸出药瓶,倒出三粒药片吞下——自从那场手术后,这药就没断过,吃饭晚一点、吃药漏一次,腹部的隐痛准会钻出来。

“您怕是又忘了当初躺在病床上起不来的滋味了?”

一句话,让齐松眉头一紧,思绪瞬间拉回到七年前那个寒冬的夜晚。

那晚下班回家,连日的疲惫让他头一沾枕就睡过去。凌晨三点多,一阵撕裂般的绞痛猛地将他拽醒,他按住腹部的手越攥越紧,冷汗顺着脊梁淌,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识。

等他再睁眼时,已经永远失去了30厘米的小肠。

齐松外出办案时,偶遇一名曾办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紧握他的手,不住感谢。

“结案状元”的生死考验

2018年7月的一天晚上,救护车一路疾驰抵达医院,医生凝重地给出诊断:“急性肠穿孔引发严重感染,必须立刻手术切除部分小肠,再耽误就有生命危险。”

三个小时的手术,齐松总算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醒来时,他看到的是妻子不停地抽泣,还有领导和同事送来的果篮。他心里先想起的,是约好第二天要去的勘验,刚想开口询问,嗓子却发不出半点声音。领导拍了拍他的手:“没事,工作都安排好了,你安心养病。”

躺在病床上,他连睁眼都费劲,第一次尝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谁能想到,这位连起身都困难的病人,居然是北京法院响当当的“结案状元”——就在4个月前,他个人荣获“北京市法院先进法官”,带领的团队也拿下“先进审判团队”,创下了亮眼的办案成绩。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他在速裁工作中拼出来的“加速度”。那时通州法院正推进“繁简分流”改革,组建立案速裁庭,作为民事庭业务骨干的他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试水”法官,面对没有参考案例、缺乏过往经验的困境,凭着一股韧劲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创新搭建“1+2+2+2”速裁团队模式,由1名法官统筹、2名助理辅助、2名书记员管理事务、2名调解员前置筛选,各环节像齿轮般精准联动;又考虑到通州偏远乡镇多、村民诉讼不便,牵头与各乡镇司法所合作建起“一院多所”联动巡回模式——登门调解纠纷、在田间地头开普法讲堂,成了他的日常。“速裁就是与时间赛跑,每一个案件的快速解决,都是对公平正义的及时回应”,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不分昼夜的行动指南,其间他还参与编写北京法院《多元调解与速裁工作规范》,为速裁工作筑牢了规范之基。

可没人知道,这份“拼劲”的背后,是他早已透支的身体。腹痛症状其实已持续数月,他总当成胃炎,随便吃点药应付,从没想过停下工作去医院检查,直到这场深夜急病,才硬生生让他停了下来。

齐松认真阅卷,为开庭做准备。

病床上,5岁的小女儿第一次来看他时,突然变得格外懂事。往常一见到他就扑过来的小家伙,这次只是安静地坐在病床旁,奶声奶气地问:“爸爸,你疼不疼?什么时候回家呀?”齐松的眼泪瞬间决堤,他轻轻摸了摸女儿的头,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爸爸不疼,很快就能回家陪你了。”

女儿走后,齐松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父亲的身影。他想起大学毕业那年,自己想要放弃保送资格,跨专业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研究生,父亲虽然惊讶,却坚定地支持了他的想法。第一年考试失利,他心灰意冷准备就业,是父亲看透了他的不甘,鼓励他再考一年。而那时,父亲为了供三个孩子同时读书,在老家打三份工,却从不在孩子面前提半句辛苦。

父亲当年用爱托举了他的法治梦,如今他既为法官,也为人父,怎能就此倒下?女儿软糯的呼唤、父亲无声的托举,像两束暖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让他重燃斗志。还有太多当事人盼着正义,还有家庭的责任,他必须扛起来。

城市副中心的“法治工匠”

“要是没遇到齐法官,我们这些业主真不知道啥时候能得到说法。”时隔多年,何某再提起那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言语里仍满是感激。即便当初为了孩子落户上学的事焦虑得彻夜难眠,即便曾与开发商剑拔弩张,但最终在齐松的调解下,她不仅拿到了应得的违约金,更真切感受到法律不是只管“判对错”,还能把事情都捋顺了。

这种纠纷,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刚起步时常见的难题。彼时,城市副中心规划蓝图逐步展开,塔吊林立间,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保障的衔接问题悄然显现。通州北苑110千伏线路迁改工程作为城市供电保障的关键项目,推进中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周边房地产项目工期——原本约定好的交房、办证时间一再延后,400余户业主的安居期待,渐渐变成了焦灼的诉求。

齐松冒雨前往村里勘验现场。

开发商售楼处前,百余名业主围聚在刚立起的建设围挡旁;售楼处内,开发商的态度同样坚决,认为停工是为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主观违约,若承担全额违约金,将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双方各执一词,矛盾愈演愈烈,400余件起诉案件最终涌至法院,其中320余件分到了齐松手上。

齐松第一次翻阅卷宗时,便敏锐地意识到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民事纠纷,更关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社会稳定大局。“城市副中心要建得稳,必须守住民生底线。”他在案情分析会上明确思路,“业主的权益要维护,但企业配合城市建设的难处也不能忽视,咱们得跳出‘非黑即白’的判决思维,找到能让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

按照常规流程,法院可直接开庭审理,但齐松却选择先“沉下去”摸清症结。他一次次往返于市政部门,调取高压线迁改的审批文件、施工进度记录,逐一核对每个影响工期的时间节点,厘清不可抗力与企业责任的边界;他分批约见业主代表,把“孩子等着落户上学”“婚房逾期耽误婚事”等诉求详细记在笔记本上,在字里行间读懂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他还多次带着开发商负责人走进小区,实地查看业主的居住困境,耐心传递“配合建设是责任,回应百姓期盼更是担当”的共识。

经过反复研讨,齐松提出了“示范诉讼”的方案——挑选一起纠纷要素最全、诉求最具代表性的案件先行审理判决,为后续批量案件提供统一“标尺”。何某的案件因同时涉及逾期交房、办证的核心诉求,自然成为“示范诉讼”的样本。为确保判决精准公允,齐松投入了大量精力。白天戴着安全帽钻进工地,跟着施工人员查看高压线架设位置,实地核实停工对工程进度的实际影响;晚上埋首于近五年的类似判例中,反复琢磨“同一工程问题导致双重逾期如何定责”“不可抗力与违约责任如何划分”等法理难点。

最终的判决,既支持了何某要求支付逾期办证违约金的合理诉求;又明确因线路迁改属不可抗力,且逾期交房违约金已通过前期调解解决,开发商无须重复承担逾期重合部分的赔偿。“这份判决没偏没向,让我们心服口服。”何某攥着判决书,眼眶通红。开发商负责人也松了口气,主动提出以该判决为标准与所有业主协商。

齐松到当事人家里调解纠纷。

在齐松的推动下,承办法官逐案沟通协调,短短一个月内,400余件案件实现“一揽子”化解。这起曾被视为副中心建设“不和谐因素”的纠纷,最终以“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画上圆满句号。

不久后,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编写《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裁判精要与实务指南》时,齐松作为唯一的基层法院法官受邀参与撰写。他将这起案件的审理经验,融入对城市发展与法理适用的深度思考倾注笔端,为全国法院处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样本。

书籍出版后,齐松第一时间带回老家,双手递到父亲面前。一辈子靠种地、打零工供孩子读书的父亲,用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扉页上“齐松”二字,不住地笑着说:“我儿子有出息了。”这份朴素的骄傲背后,是齐松用专业与担当践行的承诺——做一名法治根基的筑路人。

用炽热情怀温暖民心

“齐法官,我当了20年继母,自问对得起这个家,对得起孩子,怎么突然就被告到法庭上来了?”通州区法院的接待室里,一位白发老人攥着传票,声音发颤。她老伴名下登记着一套与其再婚前购置的房产,老伴去世后,继子女以“遗产继承”为由将她诉至法院,要求对该房产进行分割确权。她抹了把脸,哽咽着补充:“我们老一辈人,最怕上法庭,老脸往哪儿搁啊?况且平时我们相处得还不错,我是真没想到啊……”

齐松起身给老人倒了杯温水,轻轻放在她面前:“您别急,慢慢说,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老人捧着温热的杯子,话匣子渐渐打开。从老伴病重时她日夜贴身照顾的不易,到平日里对继子女掏心掏肺的付出;从自己名下无房、怕被“扫地出门”的窘迫,到担心亲友邻居异样眼光的委屈;还有原本盼着和孩子们长久相伴的期待,如今却成了泡影的失落。齐松坐在一旁,身子微微前倾,眼神专注,时而点头回应,时而轻声安抚。他看着老人从最初的泣不成声,到渐渐平复情绪,才慢慢开口,像对待自家长辈般耐心交流:“您别多想,继子女选择用法律确权,不是恶意针对您,这只是追求公平公正的一种方式。您这些年的用心,他们心里肯定记着。”

一番话让老人紧绷的肩膀松了下来,临走时她紧紧握住齐松的手:“谢谢齐法官,现在我心里舒坦多了。”老人离开后,齐松没有就此停下,他知道家事纠纷的症结往往藏在法律条文之外的人情里。他主动当起“传声筒”,一边跟继子女们聊老人这些年的付出,化解他们对“房产归属”的执念;一边又跟老人沟通孩子们的顾虑,打消她对“被抛弃”的担忧。

最终,继子女们自愿放弃房产,老人也主动提出给予他们一定的房款补偿。签协议那天,继子女们红着眼眶抱住老人,久违的“妈”字出口,让整个调解室都漾着暖意。

两个月后,齐松在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证案件时,一只布满皱纹却格外有力的手突然握住了他。抬头一看,正是那位继母。老人举着崭新的房产证,笑得合不拢嘴:“齐法官,过户手续办完啦!孩子们现在常给我打电话,关心我的身体健康!”她絮絮叨叨地说着近况,言语里满是欣慰,紧握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一幕被随行的法官助理用相机定格,照片里,老人的笑容灿烂,齐松的眼神温柔,成了司法为民最生动的注脚。齐松常说:“家事纠纷结案不难,难的是事了人和。那些藏在条文后的心事,得用‘慢功夫’一点点焐热。”

齐松的“慢”,是对群众诉求的耐心倾听,而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他又总能“快”起来。原告李某下班途中被某村委会的车辆撞成植物人,事发地却在河北燕郊,给案件调查增设了不少阻碍。为了尽快固定证据,齐松第一时间驱车赶往燕郊交警队调取事故卷宗,可到了才知道,卷宗已经转至三河市交警队。他没耽搁,当即马不停蹄赶往三河。一路上,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天拿到卷宗,就能早一天推进案件,李某的治疗费可等不起。”

拿到卷宗后,齐松又加急安排伤残鉴定,鉴定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就组织开庭,以最快速度作出判决,确保赔偿款及时到位,解了李某家人的燃眉之急。后来,李某的父亲带着甘肃老家的一袋特产核桃,专程来法院向齐松表示感谢。齐松婉拒了多次,可看着那袋沉甸甸的核桃,他心里明白,这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意,是对他“急群众之所急”的认可。

悉心授渔乐育新枝

从病床上与死神博弈,到重返法庭续写担当,一场重病让他对司法事业的传承生出更深的执念,让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唯有将法治信仰与办案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司法事业才能在薪火接力中生生不息。

在担任副庭长后,向齐松请教的干警越来越多。面对年轻人的困惑,他总会倾囊相授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与法理思考,却从不会直接给出具体意见。“证据是客观的,但不能只盯表面。咱们得探寻‘案外情’。当事人的处境、矛盾的根源,这些都会影响对证据的判断,也就是法官的‘心证’。要是不理解背后的人情事理,就算判决合法,也可能不合情理。”这是他常跟年轻干警说的话,“别总闷在案卷里,多往当事人身边走一走,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案子才能办得让人真正信服。”

齐松在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家中调解纠纷。

“信任”是他“传帮带”的核心秘籍。在团队中,他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干警。每次召开案件讨论会,总会先让年轻人充分表达观点,哪怕思路稚嫩,也会耐心听完,再引导他们完善逻辑、补充细节。遇到问题时,他总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曾有一起案件因送达地址偏差,当事人没有及时收到传票,延误了庭审。齐松却主动找领导:“是我审核材料时没把好关,责任在我,补救工作我来牵头。”之后,他联系当事人道歉,重新安排庭审,并和团队一起梳理出“双人核对送达地址”的流程,杜绝类似问题。

看着齐松始终顶在前面的身影,团队成员既感动又踏实。有这样肯扛事、愿教人的带头人,大家办案时少了顾虑、多了底气,工作学习的主动性也自然提高了。

如今,在齐松的悉心指导下,不少年轻干警已能独当一面。有人成了速裁案件的“办案能手”、有人练就了化解邻里矛盾的“巧劲”、有人成长为业务精湛的书记员。他播下的法治种子,正在这些年轻干警心中生根发芽,慢慢长成支撑司法事业的新枝。

十年光阴流转,从初入法院的热血青年,到身缠病痛仍坚毅前行的资深法官,齐松始终如庭前青松一般深深扎根司法一线,历经风雨却从未弯折,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信念,稳稳深植于每一起案件、每一次调解之中。

这份跨越十年的坚守,源于他从未改变的法治初心。这初心,就藏在他如青松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里:哪怕永远失去30厘米的小肠,哪怕无数个午后错过热饭,他始终以松的坚韧、松的担当,稳稳扛着正义的标尺坚定前行。

如今,这棵“青松”早已不只是他个人的写照,更成为司法为民路上一道始终屹立的风景。齐松用十年时光证明,如松般扎根、如松般坚守,平凡岗位上亦能写就无愧于法治信仰、无愧于百姓期待的华章;而这份松的风骨,终将伴着法治微光,照亮更多人追寻正义的路。

学精神 谈体会

读懂“人民至上”的重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发展锚定方向,其中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等原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遵循,更与我扎根基层法院多年的司法追求深度契合。作为一名党员,学习全会精神时,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司法工作的价值,就藏在对每一名群众的用心、对每一起案件的尽责里。

多年的审判工作,让我更加读懂“人民至上”的重量:当事人一生或许只进一次法院,每一起案件都是他们对司法的直接感知。我始终坚信高效办案与司法温情缺一不可,既以专业高效破解纠纷,更以耐心倾听疏解心结,这正是对全会“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求的践行。

无论是端坐法庭审理诉讼案件,还是走进社区参与矛盾调解,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前行的方向。今后,我会立足基层司法岗位,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用公正与温情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力量,以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

手  记

把匆匆留给自己 把耐心留给百姓

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台湖人民法庭,齐松的时间总被清晰划分:一半给自我加压的高效,一半给待人如亲的耐心,这份平衡里,藏着基层法官的责任与温度。

留给自己的,是争分夺秒的紧凑。调解刚结束,齐松顾不上喝口水,便捧着案卷快步回办公室,指尖划过卷宗时从不停歇,连梳理案情的间隙都在盘算如何优化流程。即便术后需按时服药、规律吃饭,他也常因接待当事人错过饭点,匆匆扒几口热好的饭,吞下药片,转身又投入工作。多年来,他习惯把疲惫藏在身后,用严谨与高效,为案件推进,抢出时间。

留给群众的,却是毫无保留的耐心。他的案卷扉页上,总贴着手写注记:“当事人话少,多留表达时间”“家事纠纷先共情”,每一笔都是为沟通“量身定制”。面对带着焦虑来的群众,他会放下手头事,微微前倾身子认真倾听,哪怕是家长里短的絮叨,也从不打断。他懂百姓揣着的不只是纠纷,更是对公平的期盼,所以办案从不止于明是非,更要帮人解心结。

在他看来,法官的价值不在惊天壮举,而在把每件小事都办进群众心里。哪怕日程再满,齐松也愿放缓节奏,用通俗的话释法,用温和的态度解忧。这份“对自己匆匆、对百姓耐心”的坚守,没有华丽表达,却成了他最鲜明的职业底色,让司法的暖意,悄悄浸润每一名当事人的心。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作者石彦孝 蔄海 文/图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 | 电子信箱:chenbing@rmfyb.cn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个关键词看兰州高质量发展新成...   原标题:兰州蓝 综合交通大会战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20强 新型工业化  四个关键词看兰州高质量发展...
中瑞股份:公司将持续关注包括韩...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近期中韩关系升温公司有承接合作韩国企业相关项目吗?董秘回答(中瑞股份SZ301...
碧水欢歌处 幸福正流淌 来源:皖西日报  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淮河支流淠河的源头。这里国土面积2043.3平方千米,拥有...
中兵红箭:公司产品不直接应用于... 投资者提问:你好,请问公司在航天领域有怎样的业务?有哪些产品能应用在航天领域?谢谢!董秘回答(中兵红...
捷捷微电:汽车电子成发展重点,...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请问贵公司最近是否有新产品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产量规模是怎么样的水平,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