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巴蜀养基场)
上周某理财经理给我们后台留言:
某客户10年前买的XX中证互联网指数基金,目前还亏损19%,问我该怎么办?
这让我很惊讶:
1.为什么10年了没进行任何操作?
2.为什么10年了还是亏损的?
3.客户是什么态度?
4.理财经理是怎么考虑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为什么持有10年还在亏损?
1.入场时机(买在了高点)
其实该指数从成立至今涨幅超过了78%,近6个月涨幅也是超过了30%,只是因为客户买在了最高点,也正是上一轮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期。
买了之后,一直没有管。直到今年看到市场在反弹,看了一眼账户,发现还亏损19%。
2.指数的“新陈代谢”
另外10年前,大家都在谈互联网+,现在都在谈AI。所以该指数成份股是动态调整的。10年前的很多公司可能已经衰落、退市,而新的巨头(如美团、拼多多)是后来才加入的。但指数点位的计算方式,使得早期的高估值对长期回报的拖累非常巨大。
3.行业的剧烈波动性
互联网行业是高成长、高波动的代表。它经历了早期的疯狂增长、随后的监管收紧,以及近两年的业绩调整。这个行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平稳向上”的曲线,而是大起大落的。
从该客户10年还亏损19%,我们有什么启发?
1.“长期持有”的误区
我们常说的“长期持有能赚钱”有一个重要前提——投资的标的本身是优质的,并且估值没有严重透支未来。如果买在了泡沫顶峰,长期持有的结果可能就是漫长的“解套”之路。
2.如果买在了高点,一定要在低点补仓
买在了最高点,如果要加快回本速度,一定要在低点敢于加仓。尤其是当基金回撤超过50%,你舍不得赎时,那就勇敢分批补仓。
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投资核心就是“低买高卖”,该客户案例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入场,不然解套之路太漫长。
现在是该走还是该留?
现在都10年还亏损19%
对客户而言,早就是一笔沉没成本了;
但是对理财经理而言,却是心里一块石头。看到客户10年还亏损,肯定是没有勇气给该客户推新产品的,同时还得随时应付该客户的质疑。当然也因为该客户持有10年依然亏损,也会动摇营销权益类基金的信心。
所以,该客户售后必须妥善解决,才能让彼此都有信心向前走。
面对亏损,一般就以下几种方法:
1.坚定持有,等待解套乃至盈利
①适合:有耐心、能承受波动的投资者
②逻辑:既然最黑暗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当前点位已经具备了中长期投资价值,那么继续持有,等待行业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和市场的价值重估,是可行的。
③操作:什么都不做,继续持有。但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过程可能仍有波动,解套可能需要时间。
但是该办法对理财经理情绪消耗很大,因为隔段时间就得给客户做情绪按摩,随时接受客户的询问和质疑。
2.低位补仓,加速回本
①适合:还有闲置资金、看好互联网未来的投资者
②逻辑:这是最主动的策略。补仓,可以大幅降低您的持仓成本。一旦指数反弹,不仅能更快回本,甚至可能开始盈利。同时可能遇到的风险,指数今年已反弹超过30%,现在再补又是阶段性高点
③操作:
所以,如果要补仓
建议配置另外产品,跟目前持仓搭建非相关性组合
如果客户看好互联网未来,补不同的代码
分批买入:不要一次性把所有钱投进去。可以将计划补仓的资金分成3-6份,设定一个区间(比如指数每下跌5%或10%),补仓一份。
定投补仓
如果您不想判断价格,可以采取每周或每月定投的方式补仓,平滑成本。
3.果断转换,优化资产配置
①适合:对互联网行业失去信心或希望追求更稳定回报的投资者
②逻辑:如果您认为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或者无法再承受其高波动,与其苦苦等待,不如换到确定性更高、您更看好的方向。
③操作:
可以先转化到固收+,持续稳定,感受度好,比较压力小
等客户略有盈利再重新做资产配置,如构建“科技+红利”哑铃策略
4.止损离场,承认错误
①适合:急需用钱或心理压力巨大的投资者
②逻辑:如果这笔亏损严重影响您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或者您确实不看好中国资产的前景,止损离场,保住剩余的本金,也是一种选择。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它一直让您痛苦,离开也是一种解脱。
③操作:直接卖出,不再关注。
我的最终建议
1.最优策略:
转化到固收+,持有一段时间,有盈利体验感
再拿部分仓位做权益类资产配置
2.次优策略
低位补仓或者转化部分低估值产品
3.最差策略
直接卖出
最终怎么选,还得跟客户把每种情形的优劣势分析清楚,把决定权交给客户。
不管怎么选,请记住最重要的一点: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决策。不要因为过去10年的亏损而陷入“沉没成本”陷阱,纠结于“本来应该怎样”,关键是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