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邛海流域监测到310种鸟类种类,较2014年新增190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达5种、47种●目前已监测到7种候鸟变“留鸟”,分别是骨顶鸡、黑水鸡、紫水鸡、白胸苦恶鸟、钳嘴鹳、斑嘴鸭、绿翅鸭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锐 何勤华)11月23日,记者从凉山州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获悉,今年统计到栖息于此的鸟类种类已增长到310种,创历年新高,且目前已监测到7种候鸟在邛海安家。 西昌市林草局正高级工程师杨军介绍,由于邛海生态环境改善,目前已监测到7种候鸟变“留鸟”,分别是骨顶鸡、黑水鸡、紫水鸡、白胸苦恶鸟、钳嘴鹳、斑嘴鸭、绿翅鸭。根据西昌学院、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等综合监测,今年邛海流域监测到310种鸟类种类,较2014年新增190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达5种、47种。2024年鸟类种类已突破300种,达到302种。 邛海是四川第二大内陆湖,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围海造田、填海造塘等影响,邛海面积大幅缩水,物种锐减,20世纪90年代邛海水域监测到的鸟类种类一度仅存20多种。 近年来,凉山将生态保护修复视为长远发展根本,西昌实施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建成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恢复了30多公里的自然生态岸线,如今的邛海林茂水碧,大批鸟类回归。 “以前拍鸟难,鸟的种类和数量少,还有许多鸟对水质、环境要求高,想见一面得靠运气。现在我常常被鸟包围,前年还有过一天拍到两个新种类的经历。”在邛海湿地从事鸟类观测和保护工作的观鸟爱好者胡一平介绍。近年来他拍到的,有全球性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有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还有湿地“神鸟”彩鹮等。 杨军说,除了310种鸟类外,邛海湿地现有湿地维管植物498种、鱼类57种,以及多种爬行、两栖和昆虫物种,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体系,助推生态旅游发展。邛海湿地还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