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候鸟钟情北京城市副中心!京冀携手探秘河底世界
创始人
2025-11-24 06:50:48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运河通州段(资料图)。阎建庆摄图为潮白河上白鹭翻飞(资料图)。马文晓摄学生们相互配合收集水样。陈强摄学生们正在实验室内做研究。陈强摄

秋冬时节,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候鸟翩跹。据园林部门统计,每年有上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停歇。是什么给它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答案隐藏在通州大小河流的水波之下。

在一间京冀共建的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内,河底的神秘世界被一览无余:显微镜下,0.1毫升的河水被放大400倍,半透明的直链藻如水晶串般悬浮,剑水蚤正摇着“双辫”游弋;样品架上,装着蚌类、田螺的标本瓶静静讲述着水下的勃勃生机……

这些微小生命,正是候鸟“续航”的能量密码。

揭秘“鸟类自助餐厅”

通州有一处全市知名的胜景:五河交汇。北运河与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在这里汇聚。不久前,最新的河底生物多样性调查,就是在这片区域进行的样本采集。

调查人员首次把采泥器投向河底,收获并不多,只有几个螺;换个淤泥更多、水流更缓的位置再扔一次,“铲子”里足足几十个螺,甚至还有只水蛭被带了上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分布在通州11条大小河流上的68个采样点,已发现浮游动物59种、浮游植物151属、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5种。

河底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的长肢秀体溞等指示性浮游生物,可反映通州主要河流水体具备良好的溶解氧能力、水质清洁度,从微观层面印证了通州水域生态治理的实效。

通州区内19条河流汇聚,河道总长239公里,被誉为“北方水城”。这里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潮白河、温榆河的生物多样性最为突出,堪称“鸟类自助餐厅”。

河底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的负责人李秀忠说,河流及周边湿地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螺类、贝类)是候鸟的基础食物来源,芦苇、香蒲等植物也能为候鸟提供繁殖筑巢、躲避天敌的栖息地。因此,每年才会有上万只候鸟到通州越冬、停歇,因为这里既能觅食也能栖息。

京冀携手,科研破界

步入位于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的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数十幅浮游生物高清照片摆满展柜:潮白河的剑水蚤体态轻盈,凉水河的莱布新月藻形似弯月,凤港减河的放射舟形藻宛如迷你扁舟。

作为跨省协作的科研平台,这间实验室由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牵头,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等单位共建,自2023年成立以来,依托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共同签署《“一河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工作协议》,已承担6项科研项目,吸引上百名京冀高校师生参与。

李秀忠就是来自应急管理大学(筹)的副教授。这所大学隶属于应急管理部,注册在北京,但校址在河北三河的燕郊。这几年,通州区的11条主要河流,已经成了李秀忠和学生们的自然科学实验基地。他们的调查工作,就好像给河流做了多轮次精密体检。摸清了河底世界的“家底”,就能为生态环境精准把脉,为生态保护开出精准良方。此前,浮游生物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被纳入水质监测范畴,鲜少进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视野。

“生态是个开放的系统,物种的活动可不会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李秀忠告诉记者,如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被人为拆分,很可能形成栖息地破碎、保护标准不统一、资源投入不均衡、保护意识不一致等问题。

如今,李秀忠科研团队通过“一河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机制,已在通州积累上万份来自河底世界的一手样本。这些显微镜下的高清影像,既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成为面向公众科普的生动教材。京冀共建实验室已陆续开展多场“微观生命探秘”公益活动,让水下微观世界的神奇走进大众视野。

“小众”研究,硬核付出

蓝绿交织的“北方水城”图景中,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鸟类,常常被看作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关注河底世界,似乎是一份“小众”的研究,但实际上,这比观鸟更考验耐力与体力。

记者抵达五河交汇区域采访时,22岁的张申与队友侯帅领正穿着涉水裤,互相搀扶着站在水里,水位已经及腰。他们先采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水样并记录水质和水文指标,然后又将采泥器多次投向河底……为了能够增加物种监测的概率,他们还用上了从农贸市场买到的“捕螺神器”,朝不同方向扔三次,以减少样本的误差。拉回“神器”时,他俩咬着牙拽。

学生们还记得,最忙碌的那次野外工作,大家从晨光熹微的6点,奔波至夜色深沉的21点,连续完成18个点位采样工作。回到实验室,还需要连夜固定、检测样本。“捕捉到跨立小剑水蚤那次,触须、躯干都清清楚楚。看着它酷酷的样子,我们辛苦一天的疲惫被兴奋取代。”20岁的李锦程说,自己从事的这项“小众”研究也很酷。

既是调查员,也是科普员

实验室的样品架上,一只纽扣大小的青白色螺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外壳向外翻卷,形似小巧的耳朵。“这是耳萝卜螺,我们之前从没在通州区采集到。这回发现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数量又增加了1种。”侯帅领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他还记得,发现这只螺时,几位钓鱼村民围了上来,误以为学生们捞到了“稀罕鱼”。侯帅领顺势展开科普:“这是鱼类和鸟类的天然饵料,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咱们河里的鱼,也是保护来这儿的鸟。”生动的讲解让村民们纷纷点头称赞。

科研路上的温暖互助,更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愈发鲜活。25岁的张宇飞还记得,在潮白河采样时,设备不慎坠入河中,正在河边钓鱼的村民二话不说,纵身入水将设备打捞上来后便转身离开。“前后不到两分钟,我们甚至没来得及说声感谢。这份支持与信任,让我们更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实验室的微观观察到河道的实地采样,从科研数据的积累到科普知识的传播,京冀科研团队用脚步丈量水域,用专业守护生态。当候鸟在潮白河畔展翅,当鱼儿在水中畅游,当微观生命在河底繁衍,一幅京冀生态协同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北方水城”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微观守护,让协同生态更有韧性

采访河底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团队,最直观的感受是:京冀的生态协同已经成功向微观层面深入。记者蹲点发现,在京冀两地科研人员的努力下,0.1毫升河水里也能发现“大世界”。

这种转向绝对不是偶然。通州作为“北方水城”,每年上万只候鸟来此停歇,靠的正是河底那些不起眼的生命:宏观的生态治理是框架,微观的生物保护才是填充框架的血肉,少了哪一环,候鸟的“驿站”都建不牢。

背后的机制创新更值得说道。应急管理大学(筹)校址在河北燕郊,团队却把实验室“搬”到了通州,这正是《“一河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工作协议》的实效体现。河北的科研力量能直接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监测,通州的水样数据也能为廊坊的河道治理提供参考,这种“跨省不隔心”的协作,一定会让两地生态更有韧性。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幸运咖成为第三家门店数量破万的...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记者 郑淯心11月24日,蜜雪集团(2097.HK)旗下咖啡品牌、被视为第二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 (来源:环京津新闻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访谈今天播出对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振东...
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方出席《联合... 转自: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消息,在11月2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日报》记...
兴齐眼药(300573.SZ)... 兴齐眼药(300573.SZ)公告,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药品注册...
(走进中国乡村)天山脚下“冷资... 中新社乌鲁木齐11月24日电 题:天山脚下“冷资源”激活乡村“热经济”作者 苟继鹏时下,位于新疆乌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