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生而为人,本质上无非是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同时面对生死这两大客观存在且充满哲学意味的终极命题。正是物质与精神的交织、生存与超越的碰撞,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在世上的价值与意义,古今皆然。
在物质丰盈的今日,回溯三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凝铸时刻,若将彼时的烟火人间复现于眼前,使古今在刹那之间交融贯通,又当以何种笔法述之?李琳之从深耕远古中国的岁月积淀中,隐约窥见一条路径,似可让今人更易亲近那遥远的过往。然若循千百年来固化的范式,从衣食住行的器物描摹切入,再探生死之玄思,这是否将偏离他此前所著“史前中国四部曲”(《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晚夏殷商八百年》《何以华夏》)的深邃脉络?是否会沦为门槛尽失的科普读物?毕竟枯燥乏味的考古学和古文献于普罗大众而言,始终横亘着认知的藩篱。反复思量后,他将《诗经》《周礼》《礼记》等典籍在书房中铺展如星河,又将西周考古的累累硕果悉心列于案前,重理自身研究的经纬脉络。当思绪如织,笔锋渐成山河,于是灵动的文字便如泉涌般跃然纸上——
殷商土豪们的穿衣风格绝对能上时尚杂志封面!丝绸衣裳镶满绿松石,皮草大衣配黄金首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活脱脱行走的保险柜。这些华丽行头可不只是炫富,更是和鬼神视频连线的“信号增强器”。周朝设计师玩起了“极简风”。他们把衣服变成行走的身份证——天子穿日月星辰图案的定制龙袍,诸侯只能穿九颗星星的限量版,士大夫更是惨到只能穿七颗。颜色也搞起“黑红配”,玄色代表天,纁色代表地,穿衣服就像把宇宙穿在身上。从此,看衣服就知道你的身份。
这些让人拍案惊叹、笑绝日常的文字,最后以《西周贵族精神的日常训练场》为名,代替序言放在开篇。这样时尚、可爱又准确的奇葩推介,不由得你不看下去。
序言之后,李琳之从吃、穿、住、行、礼、婚恋、丧葬、其他等8个方面详解西周人的日常生活,活泼生动地探讨华夏精神文明基因的源头深处及其蜕变之旅。
衣食住行:框范中的烟火日常
西周贵族的生活,在礼制框范中尽显繁华。饮食丰盛,麦黍稷稻等主食遍布南北,“社稷”之名便源于对生存与食物的敬畏。贵族食肉成风,家禽、野味乃至河鲜皆入珍馐,射礼亦源于对肉食的渴求,连平民也以猎获肉食强身。果蔬琳琅满目,《诗经》中荇、笋、蒲等水陆植物与桃、李、枣等果品俯拾皆是,烹调之法虽无炒菜,却已令人垂涎。酒文化盛行,君臣宴饮、祭祀庆典皆以酒助兴,诗酒相和,然官员禁酒,唯恐沉醉误政。宴席间钟乐齐鸣,鼎食之礼繁复规矩,远胜今时。
服饰讲究等级,黑衣红裳为常态,丝绸棉麻依身份分配,刺绣华美,玉器随身,冠冕之饰璀璨夺目,尽显身份尊贵。
居住上,国野分治:国中乡、闾、族、党、州层层递进,野地遂、邻、里、酂、鄙、县规整划分,“县”之名已现雏形。贵族居国参政,平民处野无权。邻里院落雏形初现,如周文王旧居,室内床席案几俱全,窗外鸡羊牛畜,树木葱茏,唯“室家有女”方成家。
在交通出行方面,早已可见后世“法规通行”的雏形。周王室通往各诸侯国的路途,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要道,大多修筑了平整宽阔的“周道”。贵族们需依据自身的身份等级,在这条条直道上驾车通行。彼时亦设有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兼具服务与管控之责。即便是日常行路,也须恪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一举一动皆要合乎身份、尽显风范。
衣食住行,是西周人在框范下的有滋有味的烟火日常,但贫民并没有这样的享受,只能吃最简单的食物、用最简陋的陶器,住半地穴居,没有马车,交通全靠走。作者通过这样的梳理,全景又微观地展现了西周社会生活。
人生仪式:礼乐文明的千年回响
西周之礼,如经纬交织于社会肌理,渗透于日常方寸之间。婚后若未得子嗣,便有求子之礼,祈愿生命延续;待新芽初萌,怀子之礼以安胎气,接子之礼迎幼麟降世。血脉既承,命名之礼庄重而行,贵族更有姓以别族、氏以辨支、名以立身、字以表德,字字皆藏宗法之序。稚子长成,男女各循其道,习六艺、修德行,待及冠之年——男子二十行冠礼,束发加冕,始担家国重任;女子十五行笄礼,簪钗绾髻,方备为人妇道。岁月如流,若得半百之龄,养老之礼便至,以尊长之仪保障耆耋之安,年愈高者愈受隆敬,享世间至荣。此外,吉礼以祈福,凶礼以哀悼,荒礼以济困,禬礼以弥灾,恤礼以安民,军礼以整武,宾礼以睦邦,嘉礼以庆贺……礼之经纬,密密匝匝,织就西周生活的锦绣图卷。
礼,是刻入骨血的规训,亦是自我成全的仪式。生而有礼,长而有仪,行止坐卧皆被仪式感浸染,从呱呱坠地至白发皤然,无一刻不与之相生相息。孔子有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此等礼制,实为后世千年礼乐文明的滥觞。
三千年光阴流转,部分古礼如星坠长河,湮没于尘埃;然亦有礼俗悄然蜕变,融入烟火日常,化作今日婚丧嫁娶、节庆仪典的魂魄,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生死婚恋:繁缛仪规里的人生况味
人类从古猿逐渐演变到人,经历旧石器时代,又到新石器时代,从生到死,渐渐悟到生死况味。虽然他们还不能谈及哲学,但从鬼神崇拜、远古祭祀等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谈到生,先得有婚恋。那时的人其实也浪漫,思个春谈个恋爱,都能变成诗,以“思无邪”之名永远地成为中国人的爱恋指南。成为剩男剩女也不怕,有政府出面干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基本规则,不能私自定终身。贵族们的婚恋得讲究门当户对,其实也是巩固权力的选择。婚仪六礼一步都不能少,且传承上千年,至今都能在婚礼上看见部分内容。合上书页似可看见,贵族女子们带着特别阔气的嫁妆走上未知的路途,也有赘婿仓仓皇皇地去过难言的生活。有了婚恋之后,人们开始向下一代进发。生的概念出现,接续上礼的成分。
谈到死,西周丧仪累死人,盛大的葬礼且不论,哭号声你就受不了,服丧的日子相当难过。但贵族们繁且多的殉葬品,倒是给今人破解那个朝代提供了物质支撑。
生生死死,人们把无法破解的况味寄托在这些形式上,以期留下在世上生活过的印迹。往昔都已化云烟,总还有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亡故之人的挽歌,可以永久地留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除了以上三个部分,作者还在“其他”这部分中谈到了一些琐碎日常,那时的人们集体劳动,那时的世卿世禄制可以让贵族们躺平啃老,如此等等。
西周是个把“天命”挂在嘴上的王朝,造明堂,明尊卑,把复杂的现实生民世界伦理化,创设“礼乐制度”,上承天命,下载民意,从人的精神出发,意在创造一个和谐世界,这样的文明尝试就体现在日常琐屑之中。李琳之先生把这根线抓得很准,拽得很紧。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西周是传统礼乐文明重要的奠基阶段。因其礼仪形成,而为文化中国蓄力。
正是基于这种将学术转化为生活的理念,李琳之先生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从衣食住行的微观视角切入西周史研究,用细腻笔触勾勒出钟鸣鼎食间的社会纹理。通过还原鼎簋宴飨的规制、玄衣纁裳的服饰密码、周道如砥的交通网络等生活细节,他不仅填补了西周社会生活史系统研究的空白,更让一部由日常生活琐屑构成的西周史鲜活地呈现在民众面前,使人们在触摸历史日常中,真切感受到精神DNA的绵延传承。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映像》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