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时期项目环评落地周期缩短30%至50%
创始人
2025-11-23 19:50:54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经济总量也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实现了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统筹兼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这是刚性底线,必须牢牢守住。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坚决说不”,对一切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督察执法的利剑始终高悬。同时,也坚持刚柔并济,出台12条硬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四川实行“小过”轻罚甚至不罚,累计免罚金额3.6亿元;同时,扩大“白名单”范围,开展非现场监管,2025年纳入的企业超过3800家,现场检查次数较2024年下降60%。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对保障城市运转、保障民生等1.6万余家企业予以豁免,得到企业和群众欢迎和支持。

“十四五”期间,四川在优化产业布局、加速项目落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广泛应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化平台,帮助地方合理布局产业,支持企业优化项目选址选线,仅2024年就提供选址选线、空间准入服务等6.2万人(次)。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环评效能,开展环评分类管理、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辅助审批等试点,项目环评落地周期缩短30%至50%。今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还与13个省直部门、各市(州)政府及5家大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实行专班专人跟踪服务保障,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项目环评审批2.5万余个,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顺利获批。

在实际工作中,四川还探索以机制创新开辟“两山”价值转化的新赛道。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每年投入约12亿元,建立全域覆盖、一河一策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激励上下游、左右岸绿色发展。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支持成都阿坝等4个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上游保护、下游发展,下游反哺、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路径。建立生态系统碳汇“定价”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林草部门发布3个林草碳普惠项目开发指南,创造林草碳汇变现的前提条件,推动全省首批林草碳普惠项目落地,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迈出关键一步。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通过“生态+文旅”模式,带动更多地方吃上“旅游饭”。全省已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两山”基地,数量居西部第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乐摩科技(02539)11月2... 乐摩科技(02539)于2025年11月25日-2025年11月28日招股,拟全球发售555.56万...
动向极其危险,国际社会需高度警...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睿、刘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日方将在与中国台湾...
金辰街道政企沙龙促多民族文化跨...   本报讯 记者胡耀元报道 日前,盘龙区金辰街道“跨界融合 创见未来”政企沙龙活动在昆明理工泛亚设计...
86岁陈燮阳天津指挥“传奇”音...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日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会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