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以“全球化语境中当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为主题的第四届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近日在上海举办。活动吸引来自工艺美术及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高校教师代表等260余人参会。
当前,工艺美术产业已经进入创新融合发展阶段,综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规模稳定增长,朝着集群化、民族特色化、区域品牌化、跨界融合化等方向转型发展。但仍存在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与市场脱节、品牌建设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本届论坛通过主旨演讲、学术对话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当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艺美术审美内涵和文化特质呈现出的新时代格局。
论坛现场
“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关注当代,需要重视批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小茉说,院校及科研机构与行业、产业、社会关系密切,曾是20世纪50年代后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当代工艺美术论坛作为一个缩影,发挥了连接学术、行业、社会的平台作用,在整体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文脉传承之上,是一种必要、质朴的回归,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方式。”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认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工艺美术产业满足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表现在市场上,一方面是传统的具有“工艺品”特征的作品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当代的具有“文化消费”特征的时尚消费品难寻踪迹。“要让大师群体与先进文化、科技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要素,唤醒大师产业创造时尚消费品类,推动大师经济主导的新时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中国工艺美术从资源型驱动的传统产业跨向价值驱动型的时尚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燕靖通过苏州吴罗、南通蓝印花布、花丝镶嵌三个案例,分析了传统手工艺面临的现实困境。苏州吴罗最年轻的传承人已经63岁,技艺传承面临严重断层;南通蓝印花布在市场萎缩的同时,院校教育也简化了工艺环节;花丝镶嵌工艺虽然历史悠久,但技术要求高,人才培养不足。夏燕靖建议,搭建资源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注意市场细分;推动跨界融合多元并举;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中产阶级壮大形成的小众消费市场,以及‘玩、用、赏、藏’的多元需求,要求传统手工艺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数字化技术如AR、3D、VR、区块链等,应该成为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在学术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工艺美术的产业化路径、科技融合、市场拓展等议题进行深度交流。专家认为,工艺美术需明确产业属性,从行业思维转向产业思维;政策支持需与行业自身努力结合,工艺美术应兼顾高端收藏与大众消费市场,积极拥抱高科技与AI设计。
讨论还涉及当前工艺美术发展存在的守正不足、创新不易、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提出发展需协同“人、艺、器、市”,即热爱技艺的人才、核心技艺、符合时代的器物与健康的市场生态。针对评奖泛滥与大师称号不规范等现象,有专家呼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重视与思考,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当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既面临全球化的机遇,也遭遇文化趋同与技术迭代的挑战。呼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工艺美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以国际视野重塑产业业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宋磊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唐廷强介绍,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旨在构建一种当代工艺美术创新学术批评的新范式,打造工艺美术发展的交流新平台,推动对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关联性的再认识。“论坛自2018年创立以来,分别以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工艺美术的文化形态创新产业等为主题,逐步构建了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体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当代工艺美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当代工艺美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论坛现场正式揭牌,将面向国家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建构“当代工艺美术”为导向,聚焦“工艺传统传承与当代创新”“跨学科融合与应用”“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三大实践领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原标题:《2025第四届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在上海举行》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