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骞 著
西三条二十一号是一所小小的三开间四合院,院子不大,房子很破旧,相当于买地造屋,鲁迅自己进行设计改造,劳心劳力。“从1923年10月30日确定购买此房,到1924年5月修建完成,鲁迅整整忙了大半年。从房屋设计到拟订《做法清单》,从请瓦工、木工、油漆工,到‘看卸灰’,‘买玻璃’都是自己经手办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保住房屋的质量,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了节省开支。”
鲁迅还在其中一间房子的后面,搭出一间平顶的灰棚——北京叫作“老虎尾巴”——作为书房和卧室,鲁迅戏称它为“绿林书屋”。“南房作为藏书和会客的地方,东厢房是女工住室,西厢房是厨房,北房东边为母亲的住室,西边为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屋是全家人的起居室和用餐的地方,穿过中间屋,最里边的一小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老虎尾巴’。1925年4月5日鲁迅请云松阁来,在前院种植了‘紫、白丁香各二’,在后院种了‘碧桃一、花椒、刺梅、榆梅各二及青杨三’等树。”(叶淑穗、杨燕丽《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
“老虎尾巴”的后墙上部是玻璃窗,面对书桌的东面墙上悬挂藤野先生那张亲笔题有“惜别”二字的相片。从“老虎尾巴”的北窗望出去,“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野草·秋夜》)。
政治环境险恶,鲁迅随时可能要避难,他的房间中“总只有床铺、网篮、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万一甚么时候要出走,他只要把铺盖一卷,网篮或衣箱任取一样,就是登程的旅客了。他永远在奋斗的途中,从来不梦想甚么是较为安适的生活”(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房屋修整好之后,鲁瑞便搬过来与大儿子、儿媳妇住在一起。从此,鲁瑞与朱安相依为命,一直住到1947年。鲁瑞老太太房间在堂屋的右侧。堂屋是会客吃饭的地方,置八仙桌、衣架等家具。在中间的隔扇上挂着一幅中国画,画面上是一个五六岁的男童,穿着和尚领衣服,手里拿着兰花,身旁是石头,身后是大树。这是鲁迅夭折的四弟(椿寿)的像。周氏兄弟为了安慰母亲,请来绍兴的名画师所画。此像陪伴了鲁瑞四十多个春秋,直至她去世。
新宅落成后,迎来了许羡苏、王顺亲、俞氏三姐妹等客人,小院便有了生气。朱安下厨为他们做绍兴家乡菜。鲁迅和朱安把俞氏三姐妹视为自己的孩子般疼爱,鲁迅还为俞芳、俞藻填写教会小学的入校保证书。
在“老虎尾巴”居住期间,鲁迅的创作进入迸发期,创作《希望》《雪》《风筝》《过客》《死火》《死后》等文,后收入《野草》集,小说《长明灯》《示众》《好的故事》等也相继问世,后收入《彷徨》。鲁迅热心扶植新文艺,支持《语丝》《京报副刊》等刊物的创办,还亲自创办了《莽原》周刊,很多稿子要他亲自“动笔改削”,看书和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