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本文字数:1818,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作者 | 第一财经 安卓
随着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家庭或公共服务领域。然而,技术复杂度高、应用场景新颖带来的“不敢用、怕用坏、赔不起”等风险顾虑,成为产业规模化落地的瓶颈。
9月份以来,包括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等在内的国内头部财产险公司集中推出具身智能专项保险产品,以金融创新破解商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相关的金融化产品应纳入顶层设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关产品,鼓励产融结合,提高在创新领域的风险管理。
具身智能风险图谱
人形机器人是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颠覆性产品,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据第三方机构预计,具身智能的国内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并有望在2027年达到1.25万亿元。因其多元场景适用性,人形机器人可在多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比如在工业场景下的焊接、喷涂、装配、搬运;特种应用场景下的采掘、维修;高危环境下的搜救、巡查和排爆等。尤其是在服务场景下的养老服务辅助、按摩、护理等备受期待。
如今,大量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了人流密集的商演等场景,相关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德壹机器人创始人张春光说,如今,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用户尤为关注其安全保障。“我们的机器人出口到了海外,如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客户要求一定要购买相关保险才能在市场上实际应用。”他说。
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说,从该公司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主要有两方面的风险:一是自身的损坏,二是导致周边环境人伤或物损。“当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它开始跟人有接触、有交流、有互动,就会开始产生风险。”他说。
“我们的一个机器人前段时间在跳舞的过程中把腿摔断了,还有一个机器人走着走着就把人撞了。”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也如是说。
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只如此,据行业人士分析,企业还有可能面临技术标准风险,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均属于前沿技术领域,目前缺乏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导致产品存在兼容性和安全隐患问题。
对于直接面向市场的具身智能终端产品,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相关企业涉及产品质量责任、售后服务处理与向零配件供应商追责的风险。
具身智能设备及其AI算法会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交互数据等多种类别的数据,并涉及数据的加工处理、使用、跨境传输等,导致具身智能企业可能面临数据合规与跨境流动方面的法律挑战。
另外,在研发中若嵌入歧视性代码,会在人员筛选、公共服务等场景造成不公平对待;部分机器人若未设置底层安全逻辑,可能因程序缺陷或不当操控出现伤害人类的行为。
险企创新产品落地
当机器人学会说“对不起”时,保险公司已经准备好了“没关系”的解决方案。第一财经发现,9月份以来,头部险企开始密集推出与具身智能相关的保险产品。
比如,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推出专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设计的保险专属产品“机智保”。据介绍,该产品在设计上具有三大核心创新:场景全覆盖,贯通“产、销、租、用”全链条的风险保障样板,强化产业链韧性;保障一体化,以“风险拟人化”理念实现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与自身财产损失的一体化保障,实现广谱化与精细化并存;期限灵活化,突破传统年度保单限制,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准适配多样化的商业场景,展现保险服务的敏捷性与温度。
中国人保旗下的人保财险于9月份推出了具身智能综合保险产品,打造“机器人本体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的双轨保障布局。在机器人本体保障上,覆盖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及碰撞、坠落等意外导致的设备损坏,同时纳入网络安全事件、操作异常引发的系统崩溃与硬件故障赔偿;在第三方权益保障上,针对外卖机器人致行人伤害、手术机器人医疗意外、工业机器人损害第三方设备等场景,提供依法赔偿与纠纷调处服务。
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产险也推出了“具身智能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该方案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全面保障:包括场景化的风险保障、生产经营保障和研发创新支持、行业研究赋能和产业资本支持等,相关服务涉及平安集团旗下的多个子公司。